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辽宁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经济发展 > > 内容

科学发展“工业长子”缔造振兴神话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3-02-04 17:06:10
 
 
 
 
核心提示
    用20倍振兴初期的工业总量、10余倍的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近30倍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焕然一新的城乡面貌、全面提升的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共和国工业长子”沈阳市铁西区,历经10年磨砺,缔造了改革振兴、科学发展的神话。
    而当年被形容为愁满容的“下岗之城”时,铁西重生,无疑只是句梦话,甚至笑话。
    转折,发生在2002年6月18日。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沈阳市委、市政府作出铁西区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的重大决策,赋予其市级经济管理权限,构建一体化管理框架,以机制体制创新为突破口,推进铁西全面彻底调整改造。
    2003年10月,中央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开始实施。铁西迎来了振兴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步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速实现全面振兴的跨越式发展轨道。
    从打破“南宅北厂”的老框框,到大批工业企业东搬西建、拉开“东宅西厂”的新布局;从摒弃传统产业的老模式,到不断优化结构、丰满产业链条、全面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振兴、发展、提升,铁西这一路走来,正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最生动实践。
    发轫机制体制、思路模式的全盘创新,挣脱重重桎梏,今日铁西,已然呈现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现代建筑产业核心区和服务业发展特色区齐头并进的崭新格局,经济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一个强大、幸福、生态文明的新铁西正稳步构建。
    铁西,绝不仅仅是国家产业布局图上的一个注点,它更是一个具有典范意义的时代地标,已经深深嵌入共和国成长的辉煌轨迹中。
北方重工生产的盾构机。
超越“千百亿”
“东北现象”典型成振兴发展典范
    工业停产、工厂拿不到工资、社会保障缺失,曾被称作“东北现象”典型代表的沈阳市铁西区,如今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
    今年5月,一条消息几乎占据了全球各类媒体的重要版面和时段: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位于沈阳市铁西区的新工厂正式建成投产。这是宝马集团在全球的第25家工厂,也是其最环保、最先进的现代化工厂,创纪录的总投资额高达15亿欧元。
    世界汽车产业巨头缘何斥巨资在中国、在铁西建厂?探究个中原由,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和铁西区无可替代的雄厚工业实力、强大配套能力、巨大发展潜力,都是决定宝马最终“落子”的因素之一。
    沿宽阔的铁西产业大道一路向西,幢幢现代化厂房在大道两旁鳞次栉比,景象壮观。这里已经聚集了50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多达297户。令人瞩目的不仅有宝马、米其林、三菱、安川电机等45家世界500强企业,还有沈阳机床、沈阳鼓风、北方重工、远大、沈化、东药等6户铁西本土“百亿企业”,以及特变电工、三一重装等加速成长的世界级企业。以这些企业为先锋,铁西区目前已经形成了高档数控机床、通用石化装备、重矿及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等六大主导产业,电气及新能源等五大千亿产业集群。
    在涉及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大装备和产品中,铁西区有44个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内首位,世界级产品已达51个。一个主导产业集聚发展、配套产业集群发展、知名企业集中发展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已经在铁西区全面呈现。
    2011年,铁西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00.3亿元,是2002年的13倍,年均增长3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70亿元,是2002年的20倍,年均增长3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1亿元,是2002年的29.8倍,年均增长45.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0.32亿元,是2002年的14.4倍,年均增长3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3.4亿元,是2002年的44.9倍,年均增长52.6%。
    以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率先突破“千百亿”大关为标志,铁西区当之无愧地成为“东北第一经济强区”。
    而铁西之强,还远不止是工业企业的复苏强大,远不止是经济数据的高歌猛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谐与幸福的同步建设,才是铁西之强的更丰富内涵。
    甩掉世界重度污染区的黑帽子,铁西区获得联合国全球宜居城区示范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两项国际、国内人居环境最高奖项;彻底打破“工一色”的产业格局,铁西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二三产业协调并进,并成为首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同步推进,惠民福民能力显著提升……
    卓有成效的改造振兴实践,让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改革开放30年全国18个重大典型地区、新中国60大地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区、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城区、十佳国家级开发区等殊荣,纷纷花落铁西。铁西这一昔日 “东北现象”的代表地区,一跃成为中国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典范区域。
沈鼓车间。
战略突破
“下岗之城”启动重生之旅
    今天的铁西,很难再让人想起她曾经的衰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国有企业最为集中的重化工业基地,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史上数百个第一,有着“共和国工业长子”、“东方鲁尔”之誉的铁西区,在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和困难。
    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铁西区内国有企业90%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90%,巨大国有存量资产闲置;城区功能单一,二三产业比例严重失调,城市建设严重滞后;30万产业工人中有13万人下岗,社会保障缺失,职工生活困难。那时的铁西,暗淡了“长子”的光芒,甚至被人称为“工人度假村”、愁满容的“下岗之城”和无药可医的“死城”。
    铁西,能否起死回生?如何浴火重生?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2年6月18日,步履维艰徘徊在十字路口的铁西区,迎来了历史性时刻––
    这一天,沈阳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一个影响铁西发展、决定铁西命运、关乎铁西未来的重大战略决策:铁西区和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成立铁西新区,赋予其市级经济管理权限,构建一体化管理框架,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推进铁西老工业区全面彻底调整改造。
    2003年10月,铁西区又迎来了振兴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为铁西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保证,也为铁西老工业区改造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巨大的政策支持和不竭的发展动力。多重机遇、战略的强力推动下,铁西踏上了调整改造的突围之路,迈上了振兴发展的重生之旅。
    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是个世界性的难题。难在哪儿?难在必须科学解决“产业怎么摆、企业怎么改、贫困怎么帮、房子怎么盖、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这六大课题。
    德国的鲁尔、美国的“锈带”、英国的道克兰等老工业区,用了10年至30年的时间,才解开调整改造的“死结”。而铁西的情况又与它们不同,铁西改造振兴必须要有自己的新思路、新方式、新突破。
    合署办公,恰恰打开了老工业区改造机制体制创新的“总阀门”。 “打破行政区划的束缚,合署办公整合了两区体制、资源、开放和人才等优势,构建了组织领导、规划布局、资源配置一体化的全新管理框架,使企业搬迁、土地规划出让、项目引进、施工建设等得以顺利推进。”在沈阳市委常委、铁西区委书记李继安看来,合署办公迅速、有效地拓展了铁西的发展空间,为铁西筹措改造资金提供了可能。
    摒弃过去“就工业抓工业、就企业抓企业、就改造抓改造”的固有思路,坚持“搬迁、改造、改制、升级、就业”10字方针,世界工业史上前所未有的东搬西建工程,在铁西全面启动实施。
三一重装产品。
创新实践
东搬西建撬动铁西巨变
    合署办公之后,铁西调整振兴发展思路,东搬西建、壮二活三等一系列重大创新举措陆续推出实施,对铁西老工业基地进行系统、整体、协调和彻底性的改造。在解决企业冗员、内债和办社会等问题的同时,重整工业资源,推进资产向优势企业集中,促进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推进基础工艺向专业化生产集中,提升专业化生产水平;推进企业向产业集群集中,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在老城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提升。
    全新发展思路明晰后不久的一个清晨,曾记录了铁西昔日辉煌的3根百余米高的大烟囱,在即将破晓的晨曦中轰然倒掉。此举,被日后众多探研铁西重生路径的文章解读为“打响了大规模工业企业东搬西建的发令枪”。
    “东搬西建,不是简单的拷贝复制,而是筹集改革成本、产业创新升级、城区转型发展的过程。 ”铁西区区长李松林这样阐释,“铁西区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调整改造和振兴发展的灵魂和生命,铁西改造所走的不是去工业化之路,也不是后工业化之路,而是独具铁西特色的再工业化之路。 ”
    于是,一场浩浩荡荡的工业企业大搬迁,出现在铁西永远值得纪念的历史上。 10年间,铁西区共搬迁企业320户,腾迁土地9平方公里,盘活闲置资产500亿元,获得土地级差收益185亿元,偿还了职工内债35亿元,完成了对重点国有企业40亿元债权、股权的缩水回购,彻底解决了阻碍国有企业发展的冗员、债务问题,使企业卸掉包袱、轻装上阵,为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了条件。
    着眼于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铁西区以企业改革为重点,在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上狠下功夫,鼓励和支持企业跨行业、跨国界、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先后完成了沈鼓与沈气压、沈水泵,沈重与沈矿,沈变与新疆特变电工等61户国有企业重组改制。
    在中央和省、市大力支持下,沈阳机床兼并重组了沈阳第一机床厂、中捷友谊厂和沈阳第三机床厂,在获得新生、站稳脚跟后,又陆续并购德国希斯公司,重组云南机床厂,控股昆明机床厂。 2011年,沈阳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实现机床销售收入27.83亿美元,名列世界机床行业第一位,世界机床名企日本山崎马扎克、德国通快分列第二位和第三位。这意味着沈阳机床朝着世界一流企业、世界市场引领者的发展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同样,重组后的沈鼓集团走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之路,其自主研发的离心压缩机、核泵、往复式压缩机等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大乙烯、大化肥、大炼油、大型火电、大型核电等多个领域国产化空白;北方重工集团成功并购了法国NFM公司,以绝对控股方式拥有了世界知名公司的品牌和核心技术;10年间,沈阳机床、东北制药、沈阳化工、三生制药、太宇机电、三一重装、远大铝业等7家铁西企业成功上市……这些企业不仅成为了具有行业标准制定能力的国内领军企业,而且在技术、品牌和市场上,迅速占据了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特变电工世界首组特高压变压器。
砥砺再续
加快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
    当合署办公的重大决策为铁西打开了创新思路的“总阀门”;当东搬西建的全新尝试为铁西启动了起死回生的双引擎;当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的后发效应为铁西积聚了长久发展的新动力……这一个又一个具有突破意义的战略之举,不仅使铁西主要经济指标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递增,成为“东北第一经济强区”,也使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初具规模,一个全国乃至世界先进的装备制造业“航母舰队”正在加快形成。
    这样的喜人突破,得益于国家、省、市的持续关注、关怀和全力支持。 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 《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的重点发展的16项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中,铁西就占有11项,这为铁西主导产业发展再次明确了主攻方向。 2007年6月,沈阳市委、市政府再作决策,将细河经济区并入铁西,铁西区域面积扩展到484平方公里。此举为铁西施展更大作为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推动铁西加快步入全面振兴的快车道。 2009年,《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产业发展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上升为国家战略,铁西又成为了国家发展装备制造业的“主战场”。
    在完成了对企业的系统性整体改造基础上,铁西区把重点转移到发挥空间优势、完善功能定位、优化产业布局上来,加快推进产业聚集发展。
    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超前意识,铁西区高标准、大手笔、大气魄制定了发展方向明晰、功能定位准确、产业特色突出的宏伟规划,大力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现代建筑产业核心区、服务业发展特色区的建设发展。
    目前,装备制造业聚集区成为国内外罕见的、大企业高度聚集、产业集群高度集中的区域;现代建筑产业示范园吸引了一批世界一流建筑企业和跨国公司入驻,沈阳市也由此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试点城市;现代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西部十字金廊”迅速崛起,实现了老工业区向现代都市商贸区的快速转型跨越。

上一篇:精雕细刻 以世界水准建生态示范区
下一篇:沈阳铁西工业区十年振兴路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