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辽宁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经济发展 > > 内容

民生为本 振兴发展共筑幸福之城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3-02-04 17:00:42
 
 
 
 
核心提示
    让群众共享振兴成果,是铁西区持续推进改造振兴、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
    改造振兴10年来,铁西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全区百姓挂在心头,始终把“回报工人阶级”视为己任,并明确使命: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中担当主力军角色,加快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现代建筑产业核心区和服务业发展特色区,更要在民生事业上竭尽所能,真正兑现“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的承诺。
    合署办公、东搬西建的同时,铁西区大力优化产业结构、拓升发展空间、做强综合实力,每年拿出75%至80%的财政收入用于民生事业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近千亿元。
    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按百姓意愿办事,铁西要让所有铁西百姓共享改造振兴发展的成果,要让所有铁西百姓都看得见、摸得着。正义、公平和温暖。
    事实已经证明,铁西改造的成功,绝不仅仅是工业企业的做强做大,更深层次的表现在于经济与社会的同步、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还在于一个强大、幸福、生态、文明新铁西的稳步建成。
    事实已经证明,人民群众最终成为铁西改造振兴、科学发展的最大、最直接受益者。
一切为了群众
10年间逾千亿资金倾注民生
    如果不是天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今天走进铁西的所见所感,很难再与你旧时的记忆相关联,自然环境连同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之巨令人称奇。
    “铁西人活得更有精神头儿了! ”人的变化,缘于他们生活的改变。一位10年来始终坚守铁西改造振兴“一线”的铁西区领导这样回忆,改造之初,建设大路、兴华街几乎每天都会发生群众堵路讨要工资的事件,政府部门也要靠借款才能保证公务员开资,那时的铁西人萎靡懈怠。为什么?因为铁西的困顿让群众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铁西改造振兴,必须解决“产业怎么摆、企业怎么改、贫困怎么帮、房子怎么盖、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这六大课题。
    六大课题,究其根本,围绕的都是一个“人”字。改造振兴为了谁?人民群众。人心不凝,群力不聚,改造振兴将无从谈起,无以为继。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让人民群众从中能够得到实惠––铁西区把这样的理念作为立区之本,把“让群众共享振兴成果”作为持续深入推进改革振兴、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
    正因如此,铁西区始终不遗余力地加大民生改善投入,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始终高举“回报工人阶级,幸福广大农民”的旗帜,坚持“在改革中维护,在发展中回报,在振兴中造福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确定了“人人都有稳定工作,家家都有较好收入,户户都有舒适住所,处处都有满意环境,个个都有健康身心”的幸福工程综合指标体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和切身利益的事作为头等大事。
    东搬西建,大批工业企业在广袤的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部大地上重振雄风的同时,铁西区坚定秉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一方面对旧区和棚户区进行全面改造,一方面高标准、高水平推进人居环境建设。 10年来,342片棚户区在老铁西版图上消失,160多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旧城区拆迁改造,6万多城乡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铁西区成为沈阳市第一个无棚户城区,人均居住面积由2002年的14平方米提高到目前的28.6平方米。铁西区还实施了弃管住宅区综合改造,70%的老旧小区面貌、设施焕然一新,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
    大批老企业、棚户区从中心城区退出、消失后,全区新增绿地面积618万平方米,城区绿地率和绿化率达到37.9%和40.3%;由15个大型生活超市、28个厅式农贸市场和2.9万余个社区商服网点组成的便民服务网络迅速织就;由工业博物馆、工业文化走廊、规划展示馆、体育场等组成的市民文体场馆相继落成;涵盖基本生活需求的“五分钟生活圈”、涵盖就业需求的“十分钟工作圈”和涵盖了精神需求的“十五分钟欢乐畅享圈”,已基本建成。
    立足于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铁西区加大投入,先后改造建设了沈阳工人会堂、体育场、体育馆、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市民活动中心等一批公益性场馆,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较好地满足了全区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塑造和弘扬铁西特色文化,加强保护和整理工业文化遗存,建设大路工业雕塑走廊、重型文化广场、中国工业博物馆、工人村生活馆、“1905”创意文化园等先后建成使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文化格局,为铁西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了良好文化条件和强大精神力量。
    改造振兴10年间,铁西区每年拿出75%至80%的财政收入,倾注于各项民生事业,累计投入民生资金超过千亿元,切实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振兴发展的热情。
致力改善民生
以群众最现实、最直接需求为信号
    历史地看,铁西改造振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铁西区跳出了工业改造的局限,对铁西经济进行“壮二活三”的协调性改造,保证了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打破了“工一色”的产业格局,推动了老工业区向现代都市商贸区的快速转型,同时也创造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为改善群众生活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铁西区跳出了经济领域的局限,不断对整个铁西进行社会改革和彻底性改造,努力解决如何完善社会保障、实现广大人民群众乐业安居、促进社会和谐等重大问题。
    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铁西区始终坚持民生事业与经济发展协调同步,绝不忽冷忽热、绝不零打碎敲,而是持之以恒、科学系统地全方位推进。
    铁西区把教育、卫生、文化的优质、均衡发展列为“最大民生”。随着工业企业的陆续西迁,铁西老城区腾出大片土地。在一盘新棋的重新布局中,教育得到优先规划。 “全区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发展教育要坚持做到资金投入再多也不为过、人力配备再强也不为过、物力支持再大也不为过。 ”这是铁西区委书记李继安在当时的一段讲话,更是铁西区委、区政府对全区人民的一个承诺。
    区委、区政府要求,全区公共资源必须优先满足教育发展需求,要让优质教育的阳光普照每一个孩子;改善教育教学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加大特殊教育投入。仅2011年,全区教育投入就达8.7亿元,生均经费突破省级标准。在大规模校舍改造建设的同时,教学仪器设备的升级更新同步跟进。全区中小学统一配备金属曲面黑板、升降桌椅、液晶投影仪、计算机、各种实验室仪器和音乐美术器材。所有学校均实现“校校通”、“班班通”。
    目前,铁西区现代化教学设施覆盖率达100%,中高考成绩连续5年稳居全市前列,荣获 “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称号。通过软硬件条件及师资力量的全面改造升级,铁西区路官小学、172中学等先前的“弱校”出现了学生回流潮。
    铁西区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作为“天字号”工程,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就业保障机制,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使大批下岗失业人员和有就业愿望的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和就业。
    通过在区属集体企业中实行医保或集体职工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等创新举措,铁西区在全省率先建立起全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相衔接的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铁西区全面系统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了政府促进就业的目标责任体系,确立了“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和劳动者自主择业”的机制。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落实创业政策,改善创业环境,建立了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开业指导、项目推介、小额贷款、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工作机制,为创业者提供专项服务。就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铁西区扎实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医疗服务网络,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品零差价、医疗到社区深受群众欢迎。目前全区6万名65岁以上老人享受免费体检,基层医疗机构门诊人均收费下降53.9%,降幅居沈阳市之首。
    为确保每一分“民生钱”都花在百姓最需要的地方,花在百姓天天走的楼道里,花在保证安全的监控器上,花在求助按钮上……铁西区在全区开展“深入群众、排忧解难”活动,所有工作人员进社区、进小巷、进楼道,排查梳理基层百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逐个研究,攻克弃管房屋维修、老旧管线更换等陈年“积案”。
践行科学发展
和谐幸福铁西建设全速推进
    “十二五”期间,实力、活力、宜居、文明、和谐沈阳建设将全面深入推进。在沈阳全面振兴、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基本建成的伟大实践中,铁西区作为重要区域之一,将继续承担着光荣的历史使命。
    快速发展为什么?全面振兴什么样?领军实践怎么干? “节点三问”催生出的,是铁西决策层执政理念的又一次升华与嬗变。
    发展不能停滞,但必须让发展顺应需求、响应民意、实现科学可持续。摒弃简单以速度、规模标记步伐的发展老路,铁西区用“幸福”当尺,一段以人为本、民生至上、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崭新实践就此启程。
    在做什么,要做什么?铁西区决策层有着反复、深刻、细致的思忖和考量。 2010年,一份涉及就业、收入、人居、环境、健康五大类,涵盖90条详细条目,并以5年为时间节点,逐条逐年分解目标值、落实责任部门的“‘幸福铁西’综合指标体系”整体推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依此路径,铁西区将进一步激活促进就业的辅助机制,健全改善劳动关系的保障机制,通过延伸产业链和调整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和社区服务业等途径,夯实就业这一民生之基;切实提高城乡收入水平,加强工资性收入的保障力度,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水平,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创建各类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改善居民群众的居住条件,促进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加强社区医疗、商业网点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切实提升群众居住舒适度;优化城市功能,提升生活品质让人民群众分享到高品质的生产生活环境;突出公平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集治疗、保健、大病就医咨询为一体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问题。
    如果说,铁西人的昨日自豪源于用青春和汗水载动了共和国的工业起步,那么,今天他们的笑容里则更多了经济、社会、文化共建共享等丰富、深邃的内涵。
    让科学发展在百姓身边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幸福铁西”绝不是一句口号,绝不是一个终点,她是每个人都可触可感、都能享受到的日常生活。
■链接
十年民生报告––
向铁西人民汇报
    □义务教育实现高水平均衡发展。
2002年全区教育投入是1.3亿元,2011年教育经费投入则达9.2亿元,年均增长20%。目前,全区所有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施覆盖率达100%;全区所有学校升降桌椅使用率达100%;全区所有学校监控设施覆盖率达100%。
    □文化体育事业协调并进。累计投入20多亿元,建设了新体育场、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工人村生活馆、妇女儿童宫、民政中心、青少年宫、残疾人活动中心、铸造博物馆、规划展示馆、档案馆、工业博物馆、西部工人文化宫等“1场14馆”,这些文体场馆完善了城市功能,为群众提供了文化休闲的新场所,成为了传承文化、弘扬文明的新平台。
    □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卫生经费4.0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1倍。 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大部署以来,3年间铁西每年投入均在1亿元以上,仅2011年就投入1.91亿元。目前,全区共有医疗机构26家,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共有2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34个,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基本实现了 “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铁西”的目标。
    □惠民福民能力显著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得到新提升,农村养老保险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保障设施不断健全,沈阳市首家区级养老中心即将投入使用,铁西社会福利院主体竣工。2011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2.77%,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困难家庭应届毕业生全部实现就业。百姓居住条件全面改善,几年来建设了以卫工佳苑、海兴花园、工人村三期等花园小区为代表的政府补贴低价房,总面积达500万平方米,既平抑了房价,稳定了房地产市场,又使6万多户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上一篇:双轮驱动 产业互促引擎全服务时代
下一篇:鞍山“八措并举”确保稳增长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手机(同微信): 18600227098 18618365620

联 系 人:李春风 扈蕴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