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辽宁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辽宁省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06-11 09:52:29

第一章  全面把握形势  科学判断发展潜力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阶段。辽宁旅游业迎来多重战略机遇叠加和肩负重要历史使命的关键时期,也是资源潜力全面释放、竞争优势不断彰显的黄金发展期。面对新形势,把握新机遇,认清辽宁旅游的比较优势和主要差距,坚持改革创新,探索一条独具辽宁特色的旅游发展新路子。

       一、“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以来,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始终把旅游业作为全省服务业中的龙头加以培育。全省旅游系统围绕旅游产品由观光向休闲度假、旅游市场由客源地向目的地、工作重心由行业管理向产业发展“三个转变”的发展思路,形成了上下联动、密切协作的发展格局,推动旅游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为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旅游业综合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十二五”时期,辽宁省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全省接待游客总量年均增长率达到12.6%,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18.5%。2015年,全省接待游客总量为329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825亿元,是2010年的2.2倍;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约为5.5%。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超过150万人,旅游相关就业人数约为550万人。旅游业地位逐步提升,对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综合作用日益显现,已经成为拉动消费、调整结构、提振投资、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新增长点和优势产业。
       (二)大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十二五”时期,通过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旅游要素培育取得新成效,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大旅游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温泉、沟域、乡村、“三岸”等辽宁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成绩突出,景区观光等传统业态的转型升级与康体养生、自驾、游艇、邮轮等新业态竞相发展,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特种旅游不断拓展并逐步融合,“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不断完善。“一圈两带一区”的空间格局初步成型,温泉旅游大省、旅游综合体、生态旅游示范区、文化旅游体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突破。
       (三)旅游市场主体不断壮大。
       “十二五”时期,辽宁省旅游市场主体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截止2015年底,全省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268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4家,4A级旅游景区84家,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2家。旅游商品、纪念品生产经营单位近1000余家,年销售额近500亿元。全省共有各类旅游住宿设施19460家,其中旅游星级饭店532家,5星级旅游饭店28家,4星级旅游饭店86家;共有旅行社1296家,其中具有出境旅游资质的旅行社147家,全国百强旅行社5家。海昌、香洲、丰远热高等企业集团投资辽宁旅游力度不断加大,规模以上的旅游企业达到290家,经营模式逐步向集团化、规模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四)旅游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召开,《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布,大多数地市召开了旅游产业大会并出台扶持政策,全省旅游专项经费从2010年的1.8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6.3亿元,增长了2.5倍。“引客入辽”效果初现,省市县联动、政企联合的宣传营销模式成效显著,拓宽了旅游市场空间。省一级和13个地市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抚顺、朝阳、宽甸等建立旅游产业试点和综合改革试验区,部分市县组建旅游产业集团、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积极探索国有旅游景区市场化运营管理机制,全省旅游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断向前推进,激活了旅游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十三五”时期旅游业面临的发展环境
       (一)步入新常态,旅游业全面融入国家战略。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国家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就旅游作出重要指示,各部委相继出台系列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旅游业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显著增强,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投资领域,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支撑,被中央确定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六大领域之一。旅游业的综合功能和带动效应更加显著,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成为众多地区重要的财政和税收来源,成为国家扶贫的重要手段。
       (二)东北全面振兴,辽宁旅游迎来黄金发展机遇期。
       近年来东北地区面临诸多困境,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成为国家战略,备受高层关注。旅游业在辽宁全面振兴中的巨大潜力和作用已经引起全省高度重视,大力发展旅游业成为省委、省政府在新时期的战略抉择,各级地方党委、政府正在积极探索加快扶持旅游业发展的综合举措。辽宁资本已经掀起转型进军旅游业的投资热潮,合力发展、聚力突破之势初步形成,辽宁旅游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三)旅游发展新阶段,辽宁旅游综合优势将全面彰显。
       我国旅游业进入全新发展阶段,正从大众观光向复合旅游转型,辽宁旅游发展综合优势将得以全面释放:一是毗邻京津冀、日韩俄重要客源市场的区位优势,以及航空、高速、高铁、海运等综合交通优势;二是夏季一流舒适气候的避暑养生优势;三是海洋、温泉、工业、山地、湿地、冰雪等主体旅游资源的规模体量优势;四是世界遗产和生命进化、人类起源、盛世王朝、近代历史、工业文明、宗教文化等重量级文化优势;五是以红海滩、枫叶、边境风光、湿地观鸟、旅游购物为代表的特色资源分布广泛,全域景观廊道网络发达,发展全域旅游优势突出。

       三、“十三五”时期需要破解的主要瓶颈
       一是体制机制束缚。条块分割管理的问题突出,旅游联动机制不健全;各级旅游行政部门,产业统筹协调职能不清晰;旅游资源隶属关系复杂,市场化水平不高,景区竞争力较弱。
       二是龙头品牌缺失。优质旅游资源尚未转化为全国知名旅游产品;缺乏具有全国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旅游目的地;旅游市场格局依然以本地及周边市场为主。
       三是市场主体不强。能够参与全国旅游市场竞争的本地大型旅游企业不多;大多数规模以上旅游企业专业性不强、市场竞争力偏弱;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投资辽宁旅游的总体规模偏小。
       四是供需结构失衡。旅游旺季时,供不应求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新产品、新业态发育不足,不能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部分旅游产品存在低端化、同质化现象,难以满足高端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
       五是人才支撑偏弱。旅游行业的领军人才和企业家偏少;各级旅游行政人员专业知识较为薄弱;经营管理、规划设计、市场营销等专业人才不足;一线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有待提升。
 

第二章  明确目标路径  建设旅游经济强省
 

       “十三五”时期,辽宁旅游业要围绕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坚持超前谋划,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把旅游业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为辽宁全面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抓住新一轮东北振兴重大机遇,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四个着力”以及省委、省政府“五个必须”的战略部署,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以大旅游品牌建设为引领,以旅游产业集聚区为支撑,以新兴旅游业态培育为突破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激发旅游经济发展活力,打造辽宁旅游产业升级版,努力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协调、带动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辽宁全面振兴做出积极贡献。基本要求是:
       ——坚持加减乘除。“加”,就是要响应旅游市场需求,积极策划新项目、开发新产品、培育新业态、推出新线路,增加投资需求,以增量调结构,解决供需矛盾。“减”,就是要树立精品化建设、精益化经营、精致化服务,提升低质产品,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存量,聚焦核心品牌,打造核心吸引物。“乘”,就是要利用现代科技和文化创意,推动旅游植入相关产业,通过要素重构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催生新兴业态,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除”,就是要在旅游供给有限的条件下,通过优化旅游市场环境,消除负面影响因素,引领文明旅游风尚,提升辽宁旅游的美誉度和竞争力,激活游客消费意愿,促进旅游消费升级,实现旅游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的最大化。
       ——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深化旅游管理的体制机制改革,破解旅游发展瓶颈,推进旅游资源市场化配置,创新旅游产业治理方式、行业商业模式和企业运营机制,激发旅游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竞争活力,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持续推动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实现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统筹协调。注重规划引领,做到全省一盘棋,以重点旅游区为依托,以精品线路为纽带,持续优化“一圈两带一区”的旅游产业布局。要打破行政、区域壁垒,统筹整合全省优质旅游资源,促进点、线、面有机结合,协同推进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合作,建立全省统一的旅游大市场,引导全省旅游一体化发展。
       ——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努力培育旅游市场主体,打造航母旅行社和旅游领军企业;健全旅游产业开发投入的市场化机制,优化旅游企业发展环境。
       ——坚持绿色发展。将建设生态文明放在首要位置,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倡导绿色旅游消费,扶持低碳旅游发展,推动旅游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实现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开放合作。以开放促发展,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立足大东北,融入京津冀,连通东北亚,面向全世界,推动跨区域、跨行业合作,大力发展跨境旅游,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市场互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打造世界知名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二、战略定位
       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对东北旅游产业定位的总体要求,即建成“世界知名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立足辽宁的旅游产业基础和网络化交通的整体优势,积极发挥冰雪、海洋、边境、工业、湿地、森林、湖泊、民俗等自然人文资源和独特气候条件优势,以特色观光和休闲度假为主线,以避暑养生、海洋旅游、冰雪温泉、边境旅游、购物旅游、乡村旅游、自驾旅游、工业旅游、商务会展等为产品支撑,着力推进“旅游+”工程,加快发展旅游、养老、健康、文体、休闲等产业,把旅游业建成全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接续产业和美丽辽宁的幸福产业,把辽宁建成“世界知名的特色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总体目标
       “十三五”时期,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打造综合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到202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7000亿元,年均增长12.5%左右,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7%左右,成为全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初步建成世界知名的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成为全国旅游经济强省。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达到3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达到8个,国家级各类旅游示范区达到10个,投资千亿元旅游产业集聚区达到10个,投资百亿元的旅游产业集聚区达到50个,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旅游领军企业达到100家。
       ——在发展质量上,实现四大提升。一是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日趋完善,旅游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明显提升;二是旅游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宣传营销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三是旅游产业规模、效益、质量不断提升;四是旅游带动就业、促进扶贫、惠及民生、传承文化和保护生态的综合作用显著提升。

       四、发展路径
       “十三五”时期,辽宁旅游业必须探索出一条符合省情的战略路径,努力推动实现“旅游产品由观光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旅游市场由客源地向目的地转变;旅游产业从规模增长向内涵发展转变;旅游经营从粗放经营向国际标准、优质服务转变;旅游管理由行业管理向产业治理转变”五大转变。
       ——创新驱动。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推进旅游资源市场化改革,把全省优质资源从传统体制机制束缚中释放出来,全面嫁接战略资本、现代管理、新型技术等旅游生产要素。创新战略投融资平台,高端整合优质资源,全面推动大旅游品牌建设、大产业集聚区形成、大旅游目的地打造。创新旅游运营管理模式,加快引进战略投资商、旅游品牌运营商、旅游专业经营商,全力推动旅游产业的专业化、国际化、现代化发展。创新旅游产业治理模式,推动旅游资源从条块分割的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推动旅游产业管理从单纯的行业管理上升到对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对旅游活动进行全程服务与监管。
       ——引领发展。把旅游业放在全省经济社会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对旅游业资金、土地、政策、人才等资源配置,真正把旅游业作为全省经济社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加以培育。面向旅游市场的新兴需求和潜在性的主导需求,开发旅游产品,培育旅游业态,引领全国旅游业发展。
       ——聚力突破。省委、省政府要抓大放小,集聚全省主要力量深入推动国有旅游资源市场化改革,构建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平台,打造辽宁旅游产业发展龙头,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聚力推进六大新兴品牌旅游区综合开发,着力推动六大主导旅游产品重点突破,全面实施旅游产业发展七大重点工程,夯实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根基。
 

第三章  选准主着力点  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十三五”时期,要着力推动国有旅游资源市场化改革、新兴品牌旅游区综合开发、主导旅游产品建设实现重点突破,破解旅游业发展的关键瓶颈,构建旅游业发展的龙头板块和核心品牌,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一、深入推进国有旅游资源市场化改革
       辽宁多数优质旅游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实行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收支两条线,重建设、轻运营,市场化程度低,优质资源没有转化成为优势产品。“十三五”时期,由省委、省政府统筹推进以国有旅游景区为代表的国有旅游资源市场化改革是辽宁旅游发展的核心着力点之一。
       一是制定改革政策。研究制订《关于推进国有旅游景区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改革原则、改革目标、改革任务、改革路线和保障措施。
       二是统筹资源管理。改革资源管理体制,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区)改组或新设旅游产业发展集团,搭建统一的国有旅游资源管理和运营平台,统筹国有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对国有旅游资源进行资产评估,注入旅游产业发展集团。
       三是加强资本运营。在确保旅游景区资源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全面对外开放旅游资源,允许通过合资、独资、股份制、拍卖、租赁、承包等多种方式转让景区经营权。依托旅游产业集团所属重点景区资源,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战略性旅游投资商组建合资公司,打造混合所有制旅游企业。按照国有企业监管制度,对旅游景区资产进行资本监管,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四是拓宽融资渠道。组建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借助各级政府设立的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政府财政投入引导基金、国有企业参股以及吸引社会资本等方式,搭建旅游景区发展融资平台,进行市场化运作。依托旅游产业集团,通过企业上市、股权交易、发行企业债券、资产抵押、门票收入抵押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实现旅游资产的证券化。

       二、聚力实施六大新兴旅游区综合开发
       辽宁旅游突出短板就是缺少龙头带动和品牌引领。“十三五”时期,着力打造一批有潜力进入全国旅游五十强的大型品牌旅游区,作为全省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支撑点。
       (一)鸭绿江中朝精品旅游带。
       特色优势:赴朝旅游可探访世界最为神秘的国度——朝鲜,具有垄断性;中国景观最美、最适宜自驾的界河精华段;中国最美边境城市丹东;以鸭绿江为核心载体的抗美援朝文化。
       目标定位:中国最美边境旅游带、中国自驾旅游精品示范线。
       发展思路:一是积极申报创建中朝旅游合作试验区,争取政策、资金、土地等扶持,加大中朝旅游开放与合作力度。二是实施滨江景观带提升工程,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自驾游配套服务体系,联合周边城市整体打造大连—丹东—长白山“中国北方最美自驾旅游线”。三是推进重要旅游节点的创新开发和优化提升,重点开发鸭绿江沿线的水丰湖、河口景区、虎山长城、江心三岛、丹东城区沿江旅游段、浪头港、湿地观鸟园等旅游节点,作为精品旅游带的主要支撑。四是高标准打造鸭绿江国际滨水休闲风情街,作为中朝旅游消费的核心载体。五是做足江上旅游文章,通过休闲上船、娱乐上船、演艺上船,提升游船档次,延长游船航线,形成跨国水上黄金旅游线路。六是将江上夜游产品作为突出亮点,打造鸭绿江中朝不夜城。七是创新开发旅游业态,丰富旅游产品,打造复合型精品旅游带,实现四季可游。
       支撑项目:中朝旅游合作试验区、鸭绿江自驾车旅游精品线、国际滨水休闲风情街、鸭绿江断桥景区、江心三岛、虎山长城、河口景区、浪头港旅游区、鸭绿江水上游、鸭绿江口湿地观鸟园、赴朝旅游集散地。
       (二)东戴河海滨旅游度假带。
       特色优势:拥有中国北方最好的优质沙滩资源;毗邻京津冀大市场;已建成规模庞大的海滨度假设施;旅游综合配套设施比较完善。
       目标定位:中国北方第一滩、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发展思路:一是按照主题突出、分段开发的理念,通过引入不同的业态,开发差异化的产品,形成统一品牌下的不同功能板块。二是以第二代海滨旅游开发模式发展新业态,加快引入度假酒店、主题吧街、游轮游艇、水上飞机、艺术梦工厂、特色演艺、养生理疗等休闲度假业态,推进复合型旅游目的地建设。三是按“南有三亚,北有绥中”的理念,创新激活海滨房地产存量,转化为旅游度假设施增量,将绥中新城打造成为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海滨度假名城。四是加强“山、水、岛、城互动”,推进与九门口长城、永安长城、觉华岛、宁远古城的联动发展。五是采用集中轰炸式精准营销,全面释放京津冀市场潜力,快速形成夏季海滨避暑的东戴河浪潮。
       支撑项目:东北旅游集散中心、东北自驾游综合服务枢纽、山海同湾旅游综合开发、银泰-水星海洋乐园、“全景东北”旅游购物中心、主题度假酒店群落、邮轮游艇基地、低空旅游基地、东戴河艺术梦工厂、绥中海滨度假新城、东戴河湾海滨旅游度假小镇、“关东风情”大型实景演艺。
       (三)金石滩—长山群岛国际避暑旅游度假区。
       特色优势:金石滩是辽宁最具市场认知度的旅游品牌;长山群岛是我国适合发展群岛式避暑度假的珍稀群岛资源;高品质海岛资源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保护完好;拥有北纬39°极品海鲜,广域的特色海洋牧场。
       目标定位:中国海岛避暑第一品牌、东北亚海洋旅游新高地。
       发展思路:一是加快申报创建长山群岛国家海洋旅游改革创新发展试验区,积极争取类似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优惠政策。二是加快长山群岛与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的联动,增加海上豪华旅游巴士的班次,推进一体化发展。三是引进战略投资商,推进独岛式、群岛式、岛链式的创新开发,形成主题化、高端化、一体化的旅游度假产品。四是创新开发海岛渔夫古镇,作为群岛综合服务基地、旅游活动的集聚空间和主体消费空间。五是推进立体化海岛海洋旅游产品开发,重点开发游轮游艇、低空旅游、水上水下娱乐、休闲海洋牧场、海岛艺术梦工厂等新产品、新业态。六是实施金石滩整体提升工程,按照从国家旅游度假区转向国际海滨度假卫星城的发展方向,加大引入国际度假酒店品牌、大型休闲娱乐综合体、世界名品折扣店、文化创意工坊、大型实景演艺项目及度假型商业业态,提升度假生活氛围。
       支撑项目:长山群岛国家海洋旅游改革创新发展试验区、长山群岛国际避暑旅游度假区、金石滩国际旅游度假区、世界品牌度假酒店集群、长海海岛渔夫古镇、精品沙滩浴场、海洋娱乐运动公园、长海国际机场、豪华游艇水上巴士、海岛低空旅游基地、休闲海洋牧场、海岛艺术梦工厂、39°极品海鲜品鉴中心。
       (四)辽河口红海滩湿地休闲度假区。
       特色优势:海水、淡水、温泉、冷泉、沙滩、泥滩、湿地资源组合俱佳,非常适合开发特色观光、湿地休闲、避暑养生等旅游产品;盘锦大米、河蟹等受市场热捧的品牌健康生活元素聚集;“中国最美湿地”——红海滩具备培育成为世界知名旅游品牌;北方小上海——营口老街,具备打造东北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休闲街区。
       目标定位:东北亚规模最大的湿地海滨旅游度假区。
       发展思路:一是将盘锦红海滩打造成辽宁旅游代表性品牌,提升在国内外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创新开发营口老街,引导精品休闲业态集聚,打造东北休闲第一街。三是按照群落式布局,推进辽河口“醉美湿地”休闲度假旅游开发,形成多组团、主题化的休闲功能区。四是依托营口城区丰富的水资源和夏季凉爽舒适的气候,大力发展城市避暑休闲。五是以盘锦广厦艺术街、艺术梦工厂创客基地为主要载体,加大引进文创机构和人才,推进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六是开发盘锦二界沟渔村作为消费主体空间,提升红海滩湿地旅游度假区综合接待能力。七是以大洼认养农业总部基地为龙头,推动“休闲农业+旅游+互联网”的综合开发,着重创新开发盘锦国际稻草艺术区项目,形成中国农业主题娱乐新业态。八是完善区域各功能板块的配套设施建设和相互之间的交通连接,推进一体化发展。
       支撑项目: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营口老街文化休闲街区、辽河口苇海湿地休闲度假群落、盘锦国际稻草艺术区、广厦艺术街、艺术梦工厂、二界沟渔村、大洼认养农业总部基地。
       (五)大医巫闾山观光旅游区。
       特色优势:北镇是历史上五大镇山之一,历史地位高、文化内涵深厚;地方宗教品牌极具市场号召力,是全省最具人气的旅游景区之一;奉国寺、北镇庙、万佛洞及医巫闾山观光价值较大;景区高度集聚,适合整体开发。
       目标定位:中国第一镇山、东北观光旅游新名山。
       发展思路:一是推进大医巫闾山的资源整合,理顺相关地方政府、旅游景区、社区居民等各方利益关系,建立利益共享的联动机制,推进整体开发、统一运营、独立经营。二是编制《大医巫闾山观光旅游区总体规划》,重点指导整体品牌打造、综合配套设施建设以及各功能板块的错位开发。三是积极引进战略投资商,进行整体联合开发。四是实施大医巫闾山景区连通工程,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五是牵头组建中国“五镇联盟”。
       支撑项目:大医巫闾山5A级旅游景区提升、大医巫闾山综合服务区建设、大医巫闾山主要游览区(青岩寺、大观音阁、大芦花、双峰山、帝王谷、天仙观、灵山、五佛寺等)深度开发、奉国寺—义州卫城、北镇庙—幽州古城、万佛堂—大凌河文化旅游产业区、大医巫闾山景区环山旅游公路。
       (六)沈抚主题游乐区。
       特色优势: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市场腹地巨大;丰远热高、棋盘山、沈阳植物园、皇家海洋公园、辽沈战役景区等主题游乐集聚效应已初步显现;山、水、城组合度俱佳。
       目标定位:中国知名主题娱乐集聚区。
       发展思路:一是进一步推动沈抚新城主题娱乐项目的集聚,重点开发四季室内主题娱乐、大型演艺及冰雪温泉等项目。二是全面推进沈抚新城旅游产业要素集聚发展,特别是文化创意、商务会展、度假酒店、餐饮美食、休闲吧街、名品折扣店、马术运动等旅游新业态集聚开发。三是推动棋盘山-浑河休闲度假旅游带一体化开发,盘活存量酒店资产和度假地产,重点引入度假酒店、休闲娱乐、文化创意、山地运动、自驾露营、绿道骑游等新项目。四是加快推进棋盘山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丰远热高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五是完善区域内部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加强各项目的联动发展。
       支撑项目:棋盘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提升、丰远热高国家5A级旅游景区提升、浑河生态休闲度假带综合开发、四季主题乐园、度假酒店群落、国际休闲商务会展中心、国际马术俱乐部、大型实景演艺项目。

       三、着力推进六大主导旅游产品重点突破
       “十三五”时期,进一步明确全省旅游产品开发重点,打造一批凸显辽宁比较优势和地域特色的主导旅游产品。
       (一)着力突破避暑养生,打造中国北方度假新增长极。
       充分利用辽宁避暑气候优势,结合海滨、海岛、山地、森林、乡村、湿地等优质避暑资源,全力发展避暑养生旅游,做大做强辽宁旅游夏季市场,打造中国北方度假新增长极。一是集中全省力量重点打造长山群岛国际避暑度假旅游区、东戴河海滨避暑休闲度假区、辽东山地生态避暑旅游区,形成全省避暑旅游的三大突破口。二是着力培育五大避暑旅游产品,即:海岛避暑、海滨避暑、山地避暑、森林避暑、湿地避暑。三是丰富避暑旅游业态,重点开发山地运动基地、精品避暑山庄、森林避暑基地、海滨避暑休闲区、海岛避暑度假基地、湿地避暑公园、湖泊避暑度假区、乡村避暑庄园、峡谷漂流等旅游产品。四是研究和高端发布辽宁避暑旅游指数,组织召开国际避暑旅游高峰论坛,抢占避暑旅游话语权。五是重点面向南方火炉城市和京津冀城市,强化营销宣传,提升辽宁避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着力突破海洋旅游,打造中国北方海洋旅游新高地。
       依托国家战略、优质海滨、群岛世界、海洋生态等综合优势,创新开发模式,引领我国第二代海洋旅游发展,打造中国北方海洋旅游新高地。一是以东戴河为人气突破口,以长山群岛为高端突破口,以红海滩-辽河湿地为品牌突破口,做强做大海洋旅游。二是面向新兴海洋旅游需求,创新开发新产品、新业态,重点发展邮轮游艇、海岛度假、休闲渔港、时尚运动、海洋垂钓、低空旅游、远洋观光、海上禅修、海洋牧场等旅游新业态。三是沿海六市要围绕各自重点、突出各自特色,实现错位发展,共同打造辽宁的多彩海岸。四是以自驾车风景廊道建设、辽宁近海邮轮航线为突破口,整合全省海洋旅游资源和产品,推进一体化发展。五是加大品牌建设力度,重点培育长山群岛国家海洋旅游改革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北方海岸、全国海滨自驾车旅游示范线、辽宁近海邮轮航线等品牌建设。六是努力探索尝试开发非旺季的海洋旅游产品,重点发展海鲜美食、海洋牧场、渔事体验、海洋文化等,突破辽宁海洋旅游季节性约束。
       (三)着力突破冰雪温泉,打造全国冬季旅游新高地。
       充分依托全省庞大温泉旅游产业存量和冬季丰富的冰雪资源,推动建设温泉旅游强省和培育“最佳戏雪目的地”。一是重点扶持做大做强一批冬季冰雪温泉龙头旅游目的地;二是加快推进一批重点温泉旅游小镇建设,实现从单体温泉项目向旅游目的地提升;三是扶持大型温泉旅游综合体做大做强;四是丰富大众滑雪戏雪产品业态,重点开发专业滑雪、大众戏雪、趣味冬捕、雪地嘉年华、快乐过大年、冰雕雪塑、冰雪文艺演出、冰上舞蹈、冰雪训兽等项目;五是发展冰雪装备制造、滑雪培训、滑雪训练、冰雪体育、冰雪商贸等,形成全冰雪旅游产业链;六是创新策划一个冬季标志性节事活动,以此强化和推广辽宁“滑雪不冻手、戏雪乐园、温泉+滑雪+民俗大餐”的市场认知;七是对全省温泉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并建立全省温泉旅游资源开发管控的有效机制;八是建立全省冰雪温泉旅游企业联盟,实现客源共享、组团营销、统一培训等共赢发展。
       (四)着力突破乡村旅游,打造休闲旅游经济新空间。
       依托辽宁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浓郁民俗文化风情、多元乡土景观的乡村旅游资源,以实施示范项目带动为抓手,以创新特色业态、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为主要手段,推进全省乡村旅游提升发展。一是围绕优势乡村资源,建立一批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二是从政策、资金、规划、土地、税收等方面进行引导和支持,推动百家休闲庄园开发建设;三是引导扶持千家民宿客栈发展,优先扶持一批示范性民宿客栈;四是以辽中满族、锡伯族民族村屯、辽西蒙古族村寨、辽东朝鲜族村寨为发展重点,打造系列特色少数民族村寨;五是以本溪谭家堡村,桓仁沙尖子村,宽甸浑江村、绿江村、飞瀑涧村,阜新烟台营子村、大板村、土城子村,建昌县青牛山村、玉带湾村,绥中县新堡子村等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为突破口,加大对试点村扶贫的倾斜力度,全面推进旅游扶贫项目建设;六是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五)着力突破自驾旅游,打造全域自驾旅游示范省。
       依托全域覆盖的公路网络和遍布全省的旅游资源,完善自驾车营地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做大自驾旅游市场规模,打造全域自驾旅游示范省。一是优先推进辽宁滨海大道、鸭绿江沿线、承德经朝阳-阜新至沈阳的辽宁段、沈阳-抚顺城区-新宾-桓仁-宽甸-丹东城区-凤城-本溪-沈阳环线四条自驾车旅游精品线建设,形成重点突破。二是沿主要自驾旅游线路,依托重点旅游区布局建设50个自驾车房车营地。三是完善全域自驾车服务体系建设,优先配套四条自驾车旅游精品线。四是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的理念,全面推进景观大道、风景廊道、遗产廊道、休闲慢道、绿道体系建设,形成全域覆盖的旅游景观通道。五是加强与各地自驾车社群联系,全面推进自驾旅游市场开发。
       (六)着力突破工业旅游,打造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省。
       依托辽宁工业遗产和现代工业的整体优势,深入挖掘辽宁得天独厚的工业文化遗址、产业资源的价值,培育一批重点工业旅游基地,打造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省。一是依托辽宁作为“共和国长子”所拥有“全国第一性”的工业遗产资源,培育一批全国知名的工业旅游品牌,提升市场吸引力,培育市场认知度;二是以沈阳装备、鞍山钢铁、盘锦油田、阜新矿业为重点突破口,打造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区和示范点,作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省的主体支撑;三是创新产品,加强旅游与航空工业、海港工业、汽车工业、玉器制造业、玛瑙工业、玻璃制造业等现代工业的融合发展,开发新业态,增添工业旅游新亮点;四是培育六条工业旅游精品线路:辽宁工业遗产游、中国第一工业企业游、蒸汽机车工业遗产之旅、“海陆空”运输工业之旅、“寻宝之旅”(岫玉、玛瑙、琥珀、煤精等)、“多彩工业体验之旅”;五是加强工业旅游与文创产业、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引进文化设计、科技创意、艺术作坊等文创企业或文创元素,打造创意产业集聚区;六是加强工业遗产保护机构和工业旅游开发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工业旅游科学化、专业化发展。
 

第四章  实施重大工程  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十三五”时期,重点推动旅游产业布局优化、旅游集聚区建设、旅游精品建设、客源市场开发、旅游新业态培育、旅游市场主体培育、旅游市场治理七大工程,提升全省旅游产业发展质量。

       一、旅游产业布局优化工程
       以旅游资源分布和旅游产业现状为基础,以品质资源为吸引,以城市为枢纽,以交通为廊道,形成要素集聚化、区域品牌化、海陆空联动、内外联合共生的辽宁旅游发展空间格局。
       (一)优化“一圈两带一区”空间布局。
       “十三五”时期,突出重点、强化整合、集中打造,全面优化“一圈两带一区”的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一是沈阳都市旅游圈。打造以沈阳为核心,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阜新和铁岭为支撑的都市旅游圈,建设东北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都市文化休闲旅游区。二是辽宁沿海旅游带。打造以大连为龙头,紧密连接丹东、锦州、营口、盘锦和葫芦岛的沿海旅游带,依托滨海大道,利用海洋、海岛、海滨资源,大力开发涉海旅游产品,建设国家北方海岸和东北亚一流的海滨休闲度假带。三是辽沈文化旅游带。整合沈阳、抚顺、阜新、朝阳、葫芦岛和锦州等地的历史、民族、宗教、民俗和古生物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发辽沈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培育世界级的文化旅游休闲带。四是辽东生态旅游度假区。依托丹东鸭绿江中朝精品旅游带和抚顺、本溪山水林精品旅游区,以“沿山林、沿江湖、沿边境”为主题特色,构建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产品体系,打造中国山地生态休闲度假新高地。
       (二)打造三条省内精品旅游线。
       “十三五”时期,优先推动省内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建设。一是整合辽宁沿海六市优质资源,以浪漫之都、红海滩、鸭绿江等为核心吸引,以自驾车、邮轮为主要旅游方式,培育辽宁滨海自驾旅游示范线路和辽宁沿海邮轮旅游线路。二是整合全省优质文化资源,以朝阳古文化、锦州红色文化、沈抚清文化、阜新宗教文化为吸引,以自驾和团队游为主要方式,建设辽西文化走廊精品旅游线路。三是整合九门口长城、兴城古城、红海滩、千山-玉佛苑、鸭绿江、凤凰山、本溪水洞、盛京皇城、旅顺口等最具特色的观光资源和产品,以自驾漫游为主要方式,推动建设辽宁特色旅游观光精品线。
       (三)推动三条跨区域旅游精品线建设。
       “十三五”时期,加快跨区域资源整合和精品线路建设,重点推动:一是环渤海自驾旅游精品环线和环渤海邮轮精品旅游线路。二是东北大通道旅游精品线路,即“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三是东北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即“大连—丹东—集安—长白山—延吉—珲春—绥芬河—哈尔滨”等。四是东北中蒙风情旅游精品线路。即“沈阳—阜新—朝阳—赤峰—通辽—呼伦贝尔—满洲里—蒙古国”等。
       (四)推动跨区跨境深度合作。
       抓住东北新一轮振兴、“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推动跨区跨境旅游深度合作。向西主动融入京津冀,构建协同发展的旅游一体化合作新机制;向北加强大东北旅游跨区域深度合作,开辟与蒙古、俄罗斯的跨境旅游合作,构建中蒙俄旅游经济大通道;以大连为龙头,东南承接韩日客流,西南强化与胶东半岛客源互送;以丹东为节点,大力发展赴朝旅游。

       二、旅游集聚区建设工程
       以高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旅游综合体为依托,以集群化、产业化为发展方向,加快建设一批休闲度假功能强、管理服务品质好、国际化程度高、产出规模大、经营效益显著的旅游集聚平台,促进全省旅游业的要素集聚和功能转型。
       一是重点培育10个投资千亿元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包括棋盘山-沈抚新城旅游产业集聚区、沈北旅游产业集聚区、大连金石滩—长山群岛旅游产业集聚区、大连滨海度假旅游产业集聚区、鞍山大千山旅游产业集聚区、丹东鸭绿江旅游产业集聚区、锦州滨海旅游产业集聚区、营口滨海温泉旅游集聚区、辽河口红海滩湿地休闲度假产业集聚区、葫芦岛海滨旅游产业集聚区等。
       二是培育50个总投资超百亿元的旅游产业集聚区。重点优先推进沈阳浑河生态休闲旅游产业集聚区、沈阳法库旅游产业集聚区、大连香洲旅游产业集聚区、大连西城生态度假产业集聚区、大连龙门汤-安波温泉旅游产业集聚区、鞍山西柳南台购物旅游产业集聚区、抚顺大清启运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抚顺清原红河峡谷旅游产业集聚区、本溪水洞—温泉寺旅游产业集聚区、关门山—关山湖—汤沟温泉旅游产业集聚区、本溪五女山-桓龙湖-冰酒小镇旅游产业集聚区、丹东大孤山—北黄海温泉—大鹿岛旅游产业集聚区、锦州大医巫闾山旅游产业集聚区、营口双台温泉旅游产业集聚区、阜新禅修温泉旅游产业集聚区、阜新海棠山旅游产业集聚区、辽阳弓长岭温泉旅游产业集聚区、铁岭莲花湖旅游产业集聚区、铁岭凡河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产业集聚区、朝阳凤凰旅游产业集聚区、葫芦岛觉华岛旅游产业集聚区、盘锦辽河文化产业园旅游产业集聚区等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
       三是强化资金、政策保障,鼓励支持集聚区建设。将省市与旅游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A级景区创建、“引客入辽”等相关政策资金进行集中倾斜,全面推进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

       三、旅游精品建设工程
       应对游客日益提高的品质化需求,树立做精做细的旅游发展理念,全面推动旅游精品建设工程,扭转全省旅游粗放式开发格局,大幅提高辽宁旅游满意度。
       一是以示范项目建设精品化为突破口,全面提升辽宁旅游产品质量。“十三五”时期,重点推十家精品景区提升、十家精品酒店提升、十家精品民宿示范、十家精品营地建设、十家休闲庄园示范、三个精品小镇建设、三条休闲街区提升、三个精品度假区培育。
       二是以标准规范为主要工作抓手,全面提升辽宁旅游服务质量。落实国家行业标准,研究制定地方特色标准,完善旅游标准化管理体系。开展窗口行业服务创优活动,规范提升窗口服务水平,树立辽宁窗口服务行业良好形象。开展服务质量示范旅游企业评选活动,每年确定十大服务质量示范企业。
       三是以引进战略投资商、专业运营商为抓手,打造一批高端旅游精品。面向新市场、新需求,创新招商活动形式,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引进一批高端旅游品牌企业,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引进专业化旅游运营商,推行景区的托管或联合运营,构建现代企业市场运营机制。

       四、客源市场开发工程
       深入实施“引客入辽”工程,做大做响“乐游辽宁”品牌,全面拓展辽宁旅游的辐射半径和覆盖范围。
       一是深化“乐游辽宁”品牌内涵培育和载体建设。重点打造辽宁“八乐”:乐在乡村民俗、乐在特色美食、乐在戏水滑雪、乐在主题购物、乐在避暑休闲、乐在主题公园、乐在特色景观、乐在东北基因,全面提升“乐游辽宁”的载体、特色和内涵。
       二是强化主流媒体、新兴媒体的形象宣传。充分发挥央视等主流新闻媒体作用,整合国内外、省内外重点城市和主要客源市场媒体资源,大力推介辽宁旅游产品。依托互联网、电子商务、移动通讯、户外广告等新兴媒体,大力弘扬“乐游辽宁,不虚此行”旅游主题宣传口号,增加机场、火车站的旅游广告投放,不断提升辽宁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使辽宁旅游叫响全国,走向世界。
       三是整合全省营销资源构建辽宁旅游营销网络。整合政府、企业、协会等多方资源,构建省市县(区)联合、政企联动、区域一体化的全方位、立体式旅游市场拓展体系,推行广告等营销资源的集体采购和集中投放,共同搭建展会、大篷车、客源城市宣传周等营销平台。
       四是深入开展“引客入辽”工程。落实《辽宁省旅行社引客入辽扶持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对“引客入辽”取得突出业绩的旅行社,给予一定的支持。同时,积极引进境内外实力雄厚、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企业到辽宁投资或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旅行社等企业与铁路、民航、海运等单位合作,开通系列旅游包机、旅游专列和旅游客轮。
       五是制定专项营销方案实施精准营销。与自驾车俱乐部、老龄委、教育系统等合作,针对自驾车、银发族、养生养老、研学旅游等市场开展专项营销。与驴友俱乐部、户外运动俱乐部和专业杂志媒体等合作,突破青少年、户外运动、野外探险等专项市场。针对养生养老市场,进行温泉疗养、品尝药膳、书法绘画等旅游产品营销。
       六是夯实营销推广内容基础。做好“五个一”基础工作:一张全面的旅游地图、一本详实的旅游手册、一部好看的旅游宣传片、一本精美的宣传画册、一本细致的精品线路指南,提供准确无误、信息完整、唯美悦目的营销基础材料。
       七是创新营销推广渠道。在京津冀、长三角、大东北等地区的重点客源城市,建立客源地营销中心;组织开展大型节事赛事和高峰论坛等活动;增加或开通至重要客源地的旅游专列、包机及航班航线;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手机应用、旅游OTA等“互联网+”平台,开展受众广、成本低的新媒体营销。
       八是突破重点客源市场。针对南方避暑市场、京津冀自驾、冬季大众戏雪温泉等重点细分客源,集中力量突破。
       ——全面开拓京津冀客源。在京津冀建立辽宁客源地营销中心,设专人负责且长期驻扎,采取“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协会”的点对点精准营销。拿出部分营销资金,投放到京津冀三地的电视台、地方晚报等媒体做广告。面向京津冀的自驾、大学生、银发等专项市场,制定专门营销方案和推广措施。鼓励本省旅游景区与京津冀知名旅游景区结对子,通过互派管理人员等方式,搭建共同营销平台。加强与京津冀旅游行政部门的联系,强化合作,互换客源。推出特殊营销政策,下大力气全面撬动京津冀客源市场。
       ——着力开拓全国夏季避暑养生市场。创新策划辽宁夏季避暑特色节事活动,吸引眼球,打造避暑旅游制高点。夏季增开沈阳、大连等机场至国内主要“火炉城市”的航班,加大相关航线的营销力度。重点针对全国“火炉城市”进行阶段性的密集营销,专门派驻营销团队赴主要“火炉城市”开展工作,在当地电视台、地铁、公交、户外媒体等密集性投放广告,发放免费票或优惠券,加强与当地旅行社、在线旅行商的合作,扶持开通旅游专列、包机,争夺全国夏季避暑客源。
       ——重点突破冬季温泉戏雪市场。强化和推广辽宁“最佳戏雪目的地”的品牌形象。突出辽宁“滑雪不冻手、戏雪乐园、温泉+滑雪+民俗大餐、到辽宁过大年”的市场认知。挖掘省内市场潜力,推出“一卡通”、“一票通”、优惠套票、“连线游”和“一票多站”等灵活实惠的新形式,做大省内冬季市场规模,营造浓郁旅游氛围。围绕两三个重点客源城市,实施冬季市场的立体化营销轰炸。创新策划一次冬季大型特色旅游节事赛事活动,用活动吸引眼球,拉动人气。

       五、旅游新业态培育工程
       “供给跟不上需求”正在成为辽宁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障碍。“十三五”时期,全力推动旅游供给侧改革,优化产品供给结构,结合现代旅游发展新趋势、新需求,瞄准市场新热点,培育一批新兴旅游业态。
       一是重点培育八大旅游新业态。以东北旅游装备制造产业园为突破口,引导旅游装备制造新业态发展;依托雄厚的飞机制造产业链基础和法库飞行培训基地,建设低空旅游总部基地,逐步完善全省低空旅游网络,扶持培育低空旅游新业态;积极培育国家级自驾精品线路和建设国际标准的自驾露营地体系,加快开发自驾车房车旅游新业态;积极推进大连邮轮母港建设,开通由丹东经大连、营口至葫芦岛的邮轮航线,加快开发邮轮旅游新业态;发挥生态环境、中医药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疗养康复、特色医疗、体检保健、整形美容等健康旅游新业态;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度假品牌,大力发展精品度假酒店新业态;依托农业产业优势,在全省布局百家休闲庄园(家庭农场)和千家民宿(乡村客栈),大力发展认养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发挥温泉资源优势,结合冰雪、健康养生、宗教文化等,发展养生温泉、禅修温泉新业态。
       二是推动产业融合,培育“旅游+”新业态。多方位推动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建设一批主题庄园、休闲农庄、家庭农场、农业观光园、稻田嘉年华等观光休闲农业项目,发展一批新型农业和消费业态;促进农副产品和土特产品精深加工,通过农旅专业合作社、电商O2O等新型平台,塑造和推广“辽宁黑土地”特色农产品品牌。积极推动旅游业与工业的深度融合:发挥雄厚的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邮轮游艇、大型游船、旅游房车、旅游通用飞机、景区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旅游装备制造,鼓励企业开展旅游装备自主创新研发,培育具有自主品牌的休闲、登山、滑雪、潜水、露营、探险等各类户外用品,打造一批特色旅游装备制造业集群;建设一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成为全国工业旅游精品品牌;积极鼓励发展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设计和制造,做强做响“辽宁礼物”。推动旅游业与文化、体育、商贸、信息等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核心、以商业为平台,全面推进商旅文结合,大力发展会展旅游、商贸旅游和特色文化旅游;推动体育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发展;推动“旅游+康体养老”,推出一批集健康、疗养、娱乐、旅游一体化的康疗旅游产品;推动“互联网+旅游”,大力发展在线旅游行业、旅游信息服务产品、旅游新传媒、旅游数据分析挖掘等新业态。
       三是完善新业态发展支撑保障体系。组织编制专项规划,指导新业态科学、有序发展;落实土地、税收和鼓励新业态发展的相关政策;配套融资平台,鼓励和引导全省旅游产业集团、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社会资本投资旅游新业态;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战略投资商和专业运营商开发新业态;针对新业态,出台设施建设、服务质量的系列标准,规范化、标准化引导新业态发展。

       六、市场主体培育工程
       “十三五”时期,突出旅游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加快优化投资环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强企业品牌建设,引导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一是积极组建旅游发展集团,统一经营管理国有旅游资源,实行政企分离。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旅游发展集团与社会资本联合开发旅游资源,打造混合所有制模式,做大做强旅游产业龙头企业。以市场化方式,选聘经营团队具体运作,盘活存量、吸引增量,推进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相分离,实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发展模式。
       二是加快引进战略投资商。坚持扩大开放,优化旅游投融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旅游投融资手段,广泛吸引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到辽宁投资旅游项目或设立分支机构,充分利用省内、省外两大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旅游资源与品牌、资本的全面嫁接。
       三是推进国有旅游企事业改革。推动国有旅游企业、事业单位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
       四是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以资本为纽带,鼓励各类旅游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兼并重组,促进企业规模化、品牌化、集团化经营,支持大型龙头企业拓展业务、上市融资,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
       五是扶持中小企业做特做精。落实支持中小旅游企业发展的融资、财政、税收、人才等政策,鼓励中小旅游企业发展。推进中小旅游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引导中小旅游企业走特色化、专业化、精致化发展道路。
       六是鼓励全民参与旅游投资。响应和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鼓励和引导大众参与旅游创业,为旅游创客提供综合服务。积极推广众筹模式,创新投融资手段,从融资、融智两个方面引导大众参与旅游产业发展。
       七是实施旅游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十三五”时期,要加快实施全省旅游领军企业培育行动,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到2020年末,培育10家营收100亿元的“航母”旅游企业;培育100家营收超10亿元的重点旅游企业。

       七、旅游市场治理工程
       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强化行业自律,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全面优化旅游市场环境。
       一是加强市场环境专项整治。大力整治旅游市场秩序,通过开展联合执法和专项检查等活动严厉打击虚假广告、价格欺诈、欺客宰客、“黑社”、“黑导”、“黑车”、“黑店”及违法“一日游”等旅游市场顽疾,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消费环境;强化节假日旅游市场专项整治和执法检查,整治一批不合格的A级景区,坚决打击欺客宰客等违法违规行为,规范门票价格和项目收费,对违规经营和欺客宰客情况严重的A级景区进行降级、摘牌处理。
       二是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加快完善旅游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记录,建立信用档案,实施信用分类监管。建立旅游行业“红黑榜”制度,对于旅游行业的“红榜”诚信企业,在企业融资、银行贷款、工商管理、税收及责任保险费率等方面,给予优先办理、简化程序、开通“绿色通道”和重点支持等激励政策;对于失信企业和个人实行违规备案制度,建立健全旅游业的黑名单退出机制;及时向社会公布诚信和违规企业及个人名单。完善旅游行业协会自律规则和机制,引导会员企业诚信经营,完善违法信息共享机制,营造旅游业良好的信用发展环境
       三是建立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研究出台《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完善以游客评价为中心的满意度监测体系,促进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形成满意度提升的合力。组织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测评,建立由政府主导、第三方组织、游客为主体的游客满意度调查评价体系,发布游客满意度调查测评报告。
       四是完善旅游市场监管体系。落实地方政府、经营主体、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强化各级旅游部门的质量监督管理职能,探索通过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多部门力量,健全旅游综合执法队伍,完善旅游执法后勤保障;加强旅游投诉处理,强化旅游投诉电话和质监网站建设,在旺季游客密集的景区景点,现场受理和解决旅游投诉纠纷;聘请行业监督员,建立由旅游行业和相关行业相结合、产业各要素相结合、专家和媒体舆论相结合的旅游服务质量社会监督体系;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推动行业网络监管,加强跨区域旅游监管合作;定期举办旅游秩序大检查的现场会,重点解决一批关键症结问题。
 

第五章  找准工作抓手  打造辽宁旅游升级版
 

       “十三五”时期,以建立协同推进工作机制、搭建旅游产业投融资平台、创建国家级旅游品牌、培育一批旅游经济强县、建设一批示范旅游特色小镇、打造特色旅游购物天堂、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上一篇:辽宁省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下一篇:辽宁省交通运输建设“十三五”规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