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辽宁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辽宁省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06-04 14:24:19

第一章  服务业发展基础和形势
 

       “十二五”期间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以开展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省建设为契机,全面启动实施加快服务业发展四年行动计划,服务业实现较快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和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拉动作用日益突出。
       一是总量不断增长。“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6849.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2976.8亿元,总量翻了一番;服务业发展速度连续四年高于GDP增速,2012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9%,高于全省GDP增速0.4个百分点,扭转了自2004年以来服务业增速低于GDP增速的局面。四年来,这一优势不断扩大。到2015年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高于GDP增速4.1个百分点。全省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10年的37.1%提高到2015年的45.1%,5年提高8个百分点,达到历史新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0年的6809.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2773.8亿元,总量比2010年增长近1倍;5年年均增长13.4%,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
       二是内部结构逐步优化。重点行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十二五”时期初步核算,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7%、批发和零售业年均增长8.2%、住宿和餐饮业年均增长6.8%。生产性服务业稳步提高,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7%。健康、家政、信息等新兴服务产业蓬勃发展。
       三是改革开放稳步推进。深入推进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省建设,积极推进工业企业分立生产性服务业改革,提升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水平。落实国家“营改增”改革举措,推进服务业用水、用电、用气、用热与工业同价政策,大力推进向城区简政放权,深入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努力为服务业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积极推进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十二五”时期累计利用外资498.7亿美元,占全省利用外资的43.8%。
       四是贡献比例持续攀升。“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年均达到51.4%,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发增强;服务业完成地方税收占全省地方税收的63.6%;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5.4%,比2010年提高3.4个百分点,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55.6%。服务业成为吸纳社会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五是集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加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力度,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集约发展,“十二五”期间,全省服务业集聚区规模扩大了三倍,到2015年底,全省服务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万亿元。全省评审认定省级服务业集聚区100个、示范服务业集聚区20个。省级集聚区营业收入占全部集聚区收入75%以上。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服务、文化服务、商务服务等新型业态服务业集聚区不断发展壮大。
       “十二五”期间,我省服务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偏低,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还不强,生活性服务业质量有待提高,农村服务业基础比较薄弱,服务业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服务业企业竞争力不强,缺少一批创新型、领军型大企业大集团;改革开放力度不够,体制改革进展缓慢,各类行政审批多,准入门槛多、资格认证多,营商环境亟待改善。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内外环境依然严峻复杂,机遇与挑战相互交织,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服务业面临的经济形势和运行态势总体是好的,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辽宁服务业面临难得的重要发展机遇,加快全省服务业发展,具有诸多优势和有利条件。一是工业化程度较高,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创造了必要的基础条件;二是城镇人口规模较大,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潜力和支撑,为服务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三是独特的区位优势、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服务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是国家实施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重大战略,明确提出近期要在生产性服务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电子商务等方面给予我省政策支持,必将为服务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五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战略,为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特别是一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省上下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氛围已经形成。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着力要求”,将发展服务业作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改革驱动、市场驱动、开放驱动,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相互融合,生活性服务业与扩大居民消费相互促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化、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实现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结构明显优化、竞争力明显增强,为建设制造业强省提供强大支撑,为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深化改革。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发展服务业的根本动力,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
       2、坚持产业融合。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拓展服务业发展新领域,创新服务业发展新模式,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相互支撑、联动发展;推进服务业内部行业之间相互渗透、融合发展,促进全省产业结构优化,构建和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3、坚持创新发展。着力鼓励创新创业,推动服务业领域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以创新引领和支撑服务业加快发展。培植创业文化,搭建创业平台,推动大众创业、草根创业,培育和壮大服务业市场主体。
       4、坚持民生优先。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基础上,适应居民消费需求新变化,积极发展健康、文体、休闲、家政、养老等服务行业,使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相得益彰。
       5、坚持扩大开放。推进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加快服务业利用外资步伐,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切实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比重、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6、坚持分类指导。发挥比较优势,合理规划布局,提升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质量,拓展中小城市服务业发展空间,释放农村服务业发展潜力,推动产业链配套协作与专业分工,着力建设特色鲜明的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充满活力、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三、主要目标
       1、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服务业年均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增长速度,“十三五”期末,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7%以上。沈阳、大连、鞍山基本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就业容量显著增加,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达到50%。
       2、服务业内部结构明显优化。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年均增速高于服务业整体发展速度,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力争达到40%。旅游、文化、养老、家政、健康、休闲娱乐等行业成为新的增长点,医疗、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均等化。
       3、产业集聚程度明显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向中心城市、工业产业集群、现代农业基地以及有条件的城镇等区域集聚,实现规模效益和特色发展。到2020年营业总收入超过100亿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达到60个,超过1000亿元的达到6个。
       4、服务业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服务企业和服务品牌,进入全国服务业500强企业达到10家以上。
 

第三章  发展重点
 

       充分发挥我省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高的优势,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动力,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加快推动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全面构建具有辽宁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切实把服务业打造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的新支撑。

       一、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着力推进金融、现代物流、商贸流通、科技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实现服务业与农业、工业等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1、金融业。按照产业为本、金融为用的指导方针,健全完善多样化、专业化、综合性的产业金融服务体系。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快推进产业金融机构体系建设。着力培育和引进各类法人金融机构和区域性金融总部,优先建设产业金融机构,积极发展综合金融公司、金融(融资)租赁公司、企业财务公司、大型融资担保机构、再担保机构、创(风)投基金、天使基金、并购基金以及船舶、装备等专业化产业投资基金。推进城市商业银行改造。支持商业银行加快设立农村分支机构,推动农业银行、农信社、邮储银行下沉服务重心、延伸基层网络,健全完善适合“三农”特点的多层次、低成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各类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与改造,推动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起设立民营银行。支持各地加快新建、引进各类保险公司或区域总部型分支机构。优先支持沈阳、大连探索新设法人财产险公司、航运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鼓励省内骨干企业独立或与专业金融资本合作,创建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产业金融机构,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深度融合。积极推动金融创新。综合利用信贷、债券、基金、保险、租赁、信托等多种金融产品和工具,构建更加专业化、多样化的融资模式。深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科技金融示范区建设试点覆盖全部省级以上高新区,大力发展科技支行、科技保险、科技租赁、科技担保等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加强金融市场建设。支持辽宁股权交易中心逐步创建科技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农业企业等专业化服务板块,不断推出固定收益类、私募债券等创新产品,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发挥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功能,逐步打造成以股权、债券等资本要素为特征的金融资产综合交易平台。探索推进期货交易国际化,支持大连商品交易所建成亚洲重要期货交易中心。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快沈阳、大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推进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沈阳金融街、大连中山区、星海湾金融城等重点金融集聚建设,提升服务功能。全面实施沈阳经济区优化金融生态改革试验,构建金融资源加速集聚、金融与产业深度融合的金融发展环境。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小微金融。切实改善大众创业融资环境,增强金融机构支小助微的服务理念,扩大业务范围,加大创新力度,增强服务功能,引导商业银行向下延伸服务网点,积极发展“立足地方、服务中小”的中小银行、社区支行和小微支行,稳健发展小额信贷机构。搭建小微企业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健全为小微企业服务的融资担保体系,强化对小微企业的增信服务和信息服务。到2020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
       2、现代物流。(1)交通物流。以现代物流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加快构建综合运输体系为战略重点,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重点实施5项工程、6项任务,全面提升物流社会化、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组织化和国际化水平。
       五项工程:一是城市物流工程。以沈阳、大连国家物流节点城市为枢纽,鞍山、抚顺、丹东、锦州、营口、铁岭六个运输枢纽城市为中心,其他城市为节点规划构建跨国、跨省及城市群综合运输大通道,规划城市物流园区(中心)46个,构建干支衔接、通行顺畅的“物流园区—配送中心—配送站”三级城市配送体系。二是农村物流工程。加强资源整合,建设农村客运班线、邮政网络、供销网络相互融合的物流服务体系,规划建设以44个县、98个中心乡镇为节点支撑的农村物流体系,形成以市县级物流中心为第一层级,中心乡镇分拨配送为第二层级,建制村“收派”为第三层级的协同融合的三级网络架构。三是产业物流工程。依托各工业产业集群、服务业集聚区,加强产业物流相关物流园区建设,规划产业物流园区11个,推进区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满足产业园区物流发展需求。四是港口物流工程。建设和完善大连港、营口港、盘锦港、丹东港、锦州港等港口的国际物流基础设施,推进沈阳、本溪、阜新、铁岭、朝阳等地内陆港建设,推进内陆港、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项目运作,完善港口保税物流体系。五是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工程。坚持市场运作、政府引导的原则,加快建设“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功能实用、应用协同、特色突出”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以标准化数据交换为基础,以业务需求为引导,以实现供应链信息交换为核心,推动各相关部门和企业跨行业的交流与合作。
       六项任务:一是推进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建设。大力推进“辽满欧”、“辽蒙欧”“辽海欧”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建设建设。二是推进交通网络设施建设。三是推进现代物流园区建设。规划建设物流园区(中心)70个,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四是推进多式联运快速发展。依托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开展煤炭、矿石、粮食等重要物资的海铁、公铁等多式联运。加快甩挂运输发展,积极推动驼背运输、滚装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发展。五是大力提升物流服务水平。提升物流服务社会化水平,提升物流服务专业化水平,提升物流服务国际化水平,提升物流服务国际化水平。六是大力提高物流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发展标准化、厢式化、专业化的公路货运车辆,加快食品冷链、医药、汽车、危险化学品等专业物流装备的研发,提升物流装备的专业化水平。
       到2020年,基本建成物流设施衔接顺畅、物流设备标准先进、物流服务便捷高效、物流行业秩序规范有序的现代交通运输物流服务体系。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
        “辽满欧”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建设:主要三条通道。第一,大连—满洲里—俄罗斯—欧洲通道,全长约10868公里。开展国际海铁联运业务,建立东北区域丝绸之路起点与中心。第二,营口—满洲里—俄罗斯—欧洲通道,全长约10681公里。形成以哈大铁路为主轴、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为集疏运的综合运输通道。第三,大连—营口(或营口—大连)—满洲里—俄罗斯—欧洲通道,全长10968公里。主要是整合以上两条通道的功能,实现货物相互转运。
       “辽蒙欧”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建设:主要包括以锦州港(或葫芦岛港)、丹东港为起点,途经辽宁至蒙古国乔巴山铁路出海通道,再到达欧洲各地区的两个通道。
       “辽海欧”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建设:“辽海欧”综合运输大通道取道北极东北航道,以大连港为起点,至白令海峡向西航行,经过楚科奇海、德朗海峡、东西伯利亚海、新西伯利亚群岛北部、拉普捷夫海、维利基茨基海峡、喀拉海、新地岛北部、巴伦支海,到达挪威北角附近,最终前往欧洲各港口,航程由原亚欧远洋航线的13000海里减少到8000海里。“辽海欧”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是东北乃至全国一条通往欧洲的便捷、经济、高效的海上通道。
       (2)商贸物流。提高商贸物流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社会化、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组织化、国际化水平,提高城乡配送能力,降低流通成本。重点建设两大网络、3项工程。到2020年,全省商品库存周转速度明显加快,流通环节物流费用占商品流通费用比率显著下降。
       一是城市配送网络。重点培育20个具有城市配送功能的商贸物流园区(基地)、20个城乡配送中心、10000个左右末端配送网点,构建“商贸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三级城市配送网络。
       二是农村物流网络。建设农村客运班线、邮政网络、供销网络、“万村千乡”连锁农家店网络相互融合的物流服务体系。
       推进三项工程:冷链物流工程。重点培育20个大型跨区域冷链物流企业,率先实现肉类、水产品和医药等重要冷链商品全程冷链物流“无缝衔接”,到2020年,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到35%、45%、55%以上。
       电子商务物流工程。重点培育5个电子商务物流园区(基地)、10个电子商务快递转运和分拣中心。推进实施电子商务物流示范工程,鼓励物流、快递、商业等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融合发展。
       国际物流工程。完善沿海港口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18个港口物流园区,提高国际采购、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转口贸易、保税仓储、出口加工和集散分拨配送能力。
       全省“十三五”重点培育冷链物流企业名单(20个)
       沈阳副食集团有限公司、沈阳润恒农产品市场有限公司、沈阳诚大冷藏有限公司、毅都(沈阳)冷链物流发展有限公司、大连獐子岛中央冷藏物流有限公司、大连港毅都冷链有限公司、大连杏树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大连棒棰岛食品有限公司台山冷冻厂、鞍山恒速物流发展有限公司、辽宁三友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本溪市天意发冷冻厂、丹东华旭食品有限公司、锦州思凯农副产品国际物流园、辽南中顺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有限公司、阜新双汇物流有限公司、辽阳市食品有限公司、铁岭瀛大肉禽有限公司、盘锦富泰冷藏有限公司、朝阳众鑫物流有限公司、金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全省“十三五”重点培育电商物流企业名单(3个)
       沈阳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百利威现代仓储物流(沈阳)有限公司、中储发展(沈阳)物流有限公司
       3、商贸流通业。坚持以业态转型升级为引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创新批发、零售业供应链管理,推动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相互融合,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实现由传统流通大省向现代化流通强省的新跨越。重点完善农产品、日用消费品、生产资料三大现代流通体系,实施转型发展四大工程,通过产业升级带旺消费。到2020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141亿元,年均增长9%。
       完善三大体系:(1)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以培育建设跨区域、综合性大型现代化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为核心,深入实施《辽宁省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方案》,构建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优化市场布局,强化产销衔接,推进业态创新,重点培育具有集中交易、统一配送、检验检测等功能的10家跨区域综合性大型现代化农产品交易中心和20家大型现代化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改造2000个农产品连锁零售网点。推动农产品零售企业向连锁经营转型升级,重点培育沈阳新隆嘉等连锁经营骨干企业,打造15分钟买菜商圈。到2020年,全省农产品连锁零售网络城市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乡镇人口覆盖率达到50%以上。(2)日用消费品流通体系。重构现代批发零售新模式,促进产销衔接,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推动日用消费品市场向专业化商场、主题购物中心和品牌展示中心等新型业态转型,改造提升45个日用消费品市场,重点培育海城南台国际箱包城等10个市场。支持西柳市场开展内外贸结合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工作,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打造成北方“一带一路”上最具有竞争力的支撑性节点,成为东北亚日用消费品一站式采购中心。推动佟二堡市场向商城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依托海宁三期电子商务大厦,打造佟二堡B2B网络平台、智能物流中心。推动五爱市场向综合服务体转型,打造成集展示、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区域性电子商务体验中心。到2020年,全省各类商品市场交易额突破1.3万亿元,其中亿元以上市场交易额占比达到80%以上。(3)生产资料流通体系。推动生产资料市场由现货交易向提供供应链集成服务转变。支持钢材、矿产品、农产品等大宗市场规范发展,形成全国或区域性集散中心。全省推进51个生产资料市场集成化发展,重点培育中国(沈阳)嘉泰工业装备博览城等10个专业市场。完善汽车流通体系,扩大新能源汽车销售。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打造以回收网点、分拣中心和集散市场为代表的三级回收网络,到2020年,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率达到75%以上。
       全省“十三五”重点支持发展的再生资源园区名单(4个)
       沈阳再生资源生态产业园、大连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东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营口(大石桥)再生资源产业园
       实施四大工程:(1)业态提升工程。引导传统商业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重点支持大商集团、中兴商业大厦和五爱市场等10家大型零售企业、专业批发市场建设网上商城(市场)。鼓励传统商业企业拓展餐饮、影院、娱乐、健身、KTV、书店等项目,提供全方位体验式服务。(2)流通企业壮大工程。发挥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作用,重点支持大商集团、兴隆集团、中兴商业大厦等10大商贸流通企业做优做强,增强综合竞争力。大力推动连锁经营,重点培育大连金玛集团、盘锦金社裕农等一批连锁经营骨干企业;每个市培育支持3至5家大型连锁企业。(3)便利连锁进社区工程。大力发展社区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业态,选择和培育一批连锁经营龙头企业,采取直营、收购、兼并、特许加盟等形式整合分散的社区商业资源。支持便利店提供快餐食品、早餐服务,增加ATM取款、代收代寄、缴费、订票等功能。增强连锁农家店“一网多用”功能,拓展购物、休闲、娱乐、文化等便民服务。到2020年,全省社区便利店、便民菜店、大众餐饮等城乡各类社区商业网点达到30万个。(4)特色街区创建工程。以沈阳中街、太原街、大连青泥洼-天津街、锦州十里商街等省内知名商业街区为发展标杆,以发展“夜经济”和地方风俗文化为特色,全省培育30条特色街区,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每个市建2—3条,其他城市每个市建1—2条。加强餐饮街区的培育和建设,全省打造30条餐饮美食街区。
       4、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市场驱动、应用牵引、创新支撑、融合扩展为主线,做大做强信息技术服务,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服务能力。实施工业软件振兴工程,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提供装备制造业信息应用系统的方案设计、开发、综合集成能力,到2020年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2%,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0%。促进车联网产业发展,完善产业链条,健全商业模式。大力推进沈阳、大连开展需求分析、基础设计、综合测试等软件外包产业高端化发展。重点建设沈阳浑南东北区域超算中心,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面向重点行业和重点民生工程开展试点示范。推动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视觉图像大数据云应用,提升智慧城市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到2020年,信息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应用水平明显提高,服务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全省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5、科技服务业。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为目标,推动研发设计、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业向专业化、网络化、市场化方向发展。着力搭建和完善科技服务平台,加强全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技术转移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整合省内科技服务资源,以产权为纽带,吸引社会资本,组建一批产权明晰,具有龙头示范性的现代科技服务企业和机构;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企业孵化器等科技服务机构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大学、科研院所建立独立技术转移机构,依托自身资源开展技术转移转化工作。到2020年,全省科技服务业基本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产业体系,科技服务市场化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在服务业中的比重显著提升。
       6、电子商务。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深化普及电子商务应用,加快培育本土特色电商平台,促进电子商务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在社会经济各领域广泛深入应用,把辽宁打造成为“东北电子商务中心”。实施企业上网工程。支持大中型企业发挥资本、技术和信息优势,整合行业电子商务资源,建设产业链集成发展的行业电商平台。引导和推动小微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借助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在线采购、产品体验、销售等生产经营活动。重点引进知名电商平台授权渠道服务商,发挥其成熟的网络和线上流量优势,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电子商务应用一站式服务。力争到2020年,全省工业企业电子商务普及应用率超过95%,商贸流通企业电子商务普及应用达到100%,电子商务发展覆盖全省100%农村和100%社区。实施平台拓展工程。依托我省重点行业和优势产业,重点培育东北亚煤炭交易中心、东北亚现货商品交易所、再生资源交易所等30个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支持发展以本地生活为主的票务订购、网上订餐、房产交易、文化旅游、生鲜农产品销售等区域性服务平台,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化程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在我省设立区域性和功能性中心。到2020年,交易规模超亿元以上的电商行业平台达到50个。实施示范创建工程。按照国家级示范要求,鼓励示范地区、示范企业在营造发展环境、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服务体系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支持大连、沈阳市申办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到2020年,全省新争创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10个、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20个。实施创新应用工程。鼓励电子商务模式创新。推动关键技术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推动电子商务服务模式创新。全省重点打造20个示范智慧商圈,带动全省提升商圈智慧化水平。大力发展移动电子商务。推动电子商务由PC端向移动端延伸发展,支持移动电子商务在生活服务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到2020年,全省移动电子商务交易额和用户数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实施跨境电商培育工程。鼓励现有电商平台和企业拓展跨境电商业务功能,支持跨境电商零售出口企业通过规范的“海外仓”、体验店和配送网点等模式,融入境外零售体系。全省重点建设50个境外“海外仓”。完善电子商务基础发展环境。加快推进物流快递协同发展,构建面向全国覆盖全省的城市、农村快递配送网络。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产业布局。完善支付渠道建设,鼓励银行拓展电子银行服务业务,加强第三方支付平台建设,提高便利和安全的移动支付应用服务比例。构建完善的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电子商务人才队伍建设。到2020年,全省网络交易额超过3万亿元,进入全国前10位,网络零售额占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超过25%。
       7、商务服务业。重点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管理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广告等商务服务和租赁业,形成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商务服务体系。推进商务服务业向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发展,着力提高本土商务服务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支持本土商务服务业龙头企业发展,培育一批自主品牌,培育一批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中介服务企业,着力引进境内外知名的商务中介服务企业进入我省。加快发展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推动拍卖、典当业规范健康发展。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商务服务集聚区。到2020年,全省商务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8、会展业。坚持政府推动、企业化运营、市场化运作、内引外联,重点将沈阳、大连建成东北亚的展览中心和国际会议中心,其他各市重点培育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品牌展会,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东北亚地区具有影响力的会展强省。完善会展场馆设施,提升服务功能。加快推进沈阳新世界博览馆、鞍山达道湾会展中心、中国药都会展中心、铁岭东北物流会展中心、抚顺潍麟会展中心等场馆建设,规划建设沈阳国际展览中心二期、丹东市国际会展中心、盘锦市国际会展中心等新展馆。着力推进会展场馆市场化运行,切实提高会展场馆利用效率。培育和引进一批知名展会,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民俗文化,在装备制造、化工产品、高科技产品、建材及农业新产品等领域,举办特色鲜明、专业性强、发展潜力大的自主品牌展会。大力引进一批国际性、国家级会展活动落户我省,促进会展业向国际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鼓励支持会展企业跨行业合作、强强联合,引进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培育专业化、国际化的大型会展企业集团。着力发展“互联网+会展”,推动实物展览与网上虚拟展览的有效结合和补充。到2020年,实现会展交易额6300亿元,年均增长8%,培育国家级展会10个,国际级展会2个,省级展会100个,地方特色展会40个,引进省外展会50个。
       9、人力资源服务业。完善法律法规,制定人力资源市场条例及配套政策。依法实施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强化日常监管,完善诚信服务长效机制,扩大政府购买人力资源服务,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开发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需求的各类人力资源服务产品,规范发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代理、职业中介、人才培训等人力资源服务,鼓励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管理咨询、高级人才寻访、网络招聘等新型服务业态。推进行业集聚发展,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扩大对外开放与交流,鼓励有条件的本土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走出去”,与国际、国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合作。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服务标准体系,实施人力资源服务品牌战略。到2020年,实现基本服务规模壮大、高端服务快速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产值持续增长、人力资源开发配置水平显著提升、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就业的成效更加突出。

       二、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强化民生导向,按照“保障民生、注重多元、完善功能”的基本原则,着力提高生活服务业的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水平,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消费服务需求。
       1、旅游业。坚持“创新兴旅、依法治旅、融合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推进旅游资源市场化配置,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增强旅游产业发展活力,全面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重点培育十大精品旅游景区,着力建设7类休闲度假区,创建2个国家级旅游示范基地,开发一批特色旅游小镇,发展壮大生态旅游、冰雪温泉、海洋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等六大主题旅游产品,积极发展游轮游艇、低空旅游、自驾旅游、康体养生、户外运动、海洋旅游、体育赛事、休闲庄园、旅游装备制造等新兴旅游业态,建设30个旅游商品生产基地、10大旅游商品交易市场,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培育旅游发展新业态,释放旅游发展潜力。扶持壮大旅游市场主体,推动旅游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重点组建和培育5-6家旅游投资企业集团、100家旅游领军企业,推进旅行社走集团化、规模化的发展之路。组建辽宁旅游投融资管理平台公司,推进旅游资源市场化开发、企业化运作和证券化交易。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优化旅游公共服务,实施智慧旅游工程,加强服务规范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创新旅游营销模式,加大“引客入辽”力度,深耕本地旅游市场。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景区市场化经营、旅游资源资本化进程,推动旅游资源从条块分割的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促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继续深化抚顺旅游产业发展试点市、宽甸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建设,重点加快朝阳市文化旅游改革试验区和大连长海县海洋海岛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十三五”期间,工业旅游、冰雪温泉、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海洋旅游五大专项旅游游客接待、经济收益等实现倍增,国家5A级景区达到10家,国家级度假区达到5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达到5个。到2020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年均增长11%,旅游直接就业达到270万人以上,全省旅游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年均增速12%左右,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左右。
旅游业重点建设项目
       培育10大精品旅游景区:沈抚一宫三陵、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大连香洲田园城、鞍山千山玉佛苑风景名胜区、抚顺丰远热高乐园、本溪水洞风景名胜区、丹东鸭绿江国家风景名胜区、营口熊岳温泉旅游度假区、盘锦红海滩湿地风景名胜区、葫芦岛兴城绥中海滨风景名胜区
       建设7类休闲度假区:滨海休闲度假区,主要包括绥中东戴河、兴城海滨、大连金石滩-城山头、营口北海等;海岛休闲度假区,主要包括大连长山群岛、兴城觉华岛等;滨水休闲度假区,主要包括丹东鸭绿江水丰湖、盘锦红海滩、清河旅游度假区、沈阳棋盘山秀湖等;山地休闲度假区,主要包括宽甸天桥沟和青山沟、庄河冰峪沟、本溪天门山等;乡村休闲区,主要包括大连金州新区、沈阳新民市等;城市休闲娱乐区,主要包括大连香洲田园城、沈抚新城、大连金石滩等;冰雪温泉休闲度假区,主要包括辽阳弓长岭温泉滑雪度假区、营口鲅鱼圈熊岳、大连安波温泉度假区等。
       创建2个国家级旅游示范基地:国家生态休闲度假示范基地,以鸭绿江国际旅游度假带高端开发为突破口,带动周边生态山水资源、中朝边境资源整体开发,打造辽东国家级山地型休闲度假地;国家群岛型海洋休闲示范基地,以长山群岛特色开发为突破口,整合丹东大鹿岛、庄河沿海、大连金石滩至城山头等滨海旅游资源,建设国家海洋公园。
       2、文化产业。结合历史文化资源、地域特色以及发展基础,按照“整合资源、聚集产业、优化布局、拓展空间”的原则,深化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改革,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出版印刷、报刊发行、广播影视、演艺娱乐、网络媒体、文化旅游、动漫游戏、文化会展、工艺美术等10大文化产业。构建“一带双核两翼”的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构筑辽宁中轴线文化产业发展带,建设沈阳、大连文化产业两个核心城市,打造西部历史文化产业聚集区和东部民族文化产业聚集区。深入实施文化产业发展6项重点工程, 实施科技融合工程,以数字化、互联网、移动化、虚拟技术等为支撑,培育壮大文化发展新业态;实施项目牵动工程,谋划和启动一批投资规模大、辐射带动性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能够优化生产布局的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和产业质量,促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实施骨干培育工程,鼓励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重组,打造一批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实施品牌建设工程,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及文化产业品牌;实施产业聚集工程,延长文化产业链条,促进上下游关联企业的加快聚集,形成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实施市场培育工程,创新线上交易与线下物流相结合的文化产品流通模式,培育专业实体市场和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到202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比“十二五”末翻一番,实现倍增目标,文化产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基本形成主导产业突出、产业规模较大、区域布局合理、市场体系完善、品牌效应明显、出口明显扩大、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的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3、房地产业。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重点做好“三稳一防”, 即稳定销售、稳定供应、稳定预期,防范市场风险。稳定销售,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全面推行征收拆迁货币化安置。认真落实税费、信贷等相关扶持政策。组织开展房交会、团购、巡展等各类促销活动。积极发展县城房地产,放宽购房落户政策;稳定供应:合理控制开发用地供应总量,科学调节商品房预售许可发放,调控商品住房供应节奏。完善住房供应结构,大力发展养老、旅游等多元化地产。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保障性住房的筹集要逐步由集中建设转变为购买、配建、长期租赁相结合;稳定预期:重视政策的系统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稳定住房价格,稳定市场预期;防范市场风险:加强商品房预售许可管理和预售资金监管,完善开发企业信用信息,打击房地产市场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到202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2平方米。
       4、健康养老服务业。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鼓励发展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家庭护理等适应不同人群需要的护理服务。推动养老服务从基本生活照顾向精神慰藉、心理支持、营养配餐、康复护理、法律服务、紧急救援、临终关怀等领域延伸。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以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和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落脚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全面发展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着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坚持公立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主导地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引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向专业化、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力争到2020年社会办医床位数达到全省总量的25%以上。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到2020年力争使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大力开展健康咨询和疾病预防,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健康体检、咨询和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等相关服务,促进以治疗为主转向以预防为主。发展全民体育健身,引导体育健身消费加强基层多功能群众健身设施建设,到2020年80%以上的市县区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70%以上的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建有便捷、实用的体育健身设施。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健康服务业营业收入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以上。
       5、家庭服务业。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策扶持、规范发展的原则,以家政、养老、社区照料和病患陪护服务等业态为重点,创新家庭服务业发展模式,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家庭服务需求。畅通家庭服务供需对接渠道,建设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健全供需对接、信息咨询、服务监督等功能,实现“一网”多能、跨区域服务。把发展家庭服务业与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紧密结合起来,强化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提高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全省培训家庭服务从业人员5万人,做到应训尽训。支持家庭服务企业通过连锁经营、加盟经营、特许经营等方式,整合服务资源,扩大服务规模,完善服务网络,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服务质量高、示范作用好的品牌企业。完善行业自律机制,积极推进行业诚信建设,规范家庭服务市场秩序。到2020年,确保实现消费有选择、维权有渠道、服务有保障的目标,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共同发展的家庭服务市场和经营机构,建立与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相适应的家庭服务体系,家庭服务业营业额500亿元,年均增长16%。
       6、教育培训业。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重点培养掌握新技术、具备高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构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培训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坚持服务需求、促进就业导向,推进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社会各类培训机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鼓励优质职业学校通过兼并、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整合办学资源,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加强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新成长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完善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支持行业、企业举办职业学校或与职业学校合作建设生产实训基地。积极推动各类培训机构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培训质量和水平,培育本省培训品牌。形成政府指导、高等和职业院校为主体、行业自律、企业全面参与的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培训体制,全面提高从业者素质。到2020年,将我省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教育培训高地、产业高端人才培养中心和专业技术人才实训中心。
       7、体育产业。充分发挥辽宁体育传统优势,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推动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等体育产业各门类协同发展,构建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空间集约的“一带二路三核九区”的体育产业布局。以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为切入点,以冰雪运动等特色项目为突破口,推动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体育产业向纵深发展,推动体育与养老服务、文化创意、设计服务和教育培训融合,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体育衍生品等新型业态发展。深化职业体育改革,推进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和部分个人项目发展职业化道路,引导有条件的俱乐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引导企业事业单位、个人参与体育产业发展,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体育经济,扶持一批健身服务品牌。着力加强校园足球、校园篮球培训,积极开展冰雪、航空、登山、野外生存、漂流、帆船、马术等项目培训。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建设,加强公园专项体育设施和社区活动场地设施建设,改造升级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着力培育自主品牌体育赛事,积极引进和申办国际一流和高等级重大体育赛事,开发赛事衍生产品,发挥赛事综合拉动效应。到2020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200亿元,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参见体育锻炼的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3%。
       8、餐饮住宿业。强化便民、利民、为民服务理念,创新经营服务方式,加快餐饮、住宿等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大众化餐饮,推行连锁等现代经营方式,重点培育建设50家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和早餐龙头企业,引导扶持100家有特色、有品牌的餐饮连锁企业集团。重点发展经济型、大众化住宿业,充分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住宿服务消费需求。规范发展美发美容业。扶持创新人像摄影业。培育拓展洗染业。规范引导洗浴业。培育、挖掘、树立一批“老字号”品牌,引导支持老字号向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健全城乡社区商业服务设施,推进生鲜食品店、便利店、家政店、洗染店、美容美发店、大众浴池等各类生活服务连锁企业进入社区。构建以大众化市场为主体、层次丰富、业态均衡,与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相适应的餐饮住宿业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餐饮住宿营业额达到3500亿元,年均增长13%,连锁营业额占全行业营业额20%以上。
       9、农村服务业。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大力发展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培育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切实解决农产品“卖难”、“买贵”和质量安全问题。完善农村生活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服务体系。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发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保险,增强对“三农”的金融服务。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对农村交通、通信、安全饮用水、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环保等公共服务业的投入,丰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在每个行政村建设一个益农信息社。
 

第四章  区域布局
 

       根据全省各地所处的发展阶段、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状况,围绕全省“三大区域发展战略”,明确服务业区域功能定位,以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为重点,培育形成“两核两区两翼”的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
       1、强化“两核”——沈阳、大连现代服务业核心区。把沈阳、大连建设成为面向东北亚、辐射东北的服务业中心城市,引领和带动全省服务业提升规模、提高质量。沈阳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以推进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建成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和核心区,到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比重达到60%左右。建设东北亚商贸中心城市、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城市、中国北方商务会展中心城市、全国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不断增强对沈阳经济区的辅射带动功能,加快沈阳经济区服务业一体化发展进程。大连围绕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服务产业化和制造服务化并行,实现以服务经济引领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打造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新引擎。在金融、物流、信息、科技、商贸、文化旅游等领域培育一批主体功能突出、产业集聚度高、辐射作用明显、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服务业集聚区,优化服务业机构,提升价值链层级。创建自由贸易区,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沈阳、大连在全省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以上。
       2、壮大“两区”——沈阳经济区服务产业集群和沿海经济带服务产业集群。沈阳经济区服务产业集群,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研发集聚区、区域性商贸物流集聚区、区域金融服务集聚区、科教文化服务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构建沈本科技服务产业带、沈铁工业走廊服务产业带、沈辽鞍服务产业隆起带,建设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区。鞍山市建设我国北方有影响力的钢贸之都、健康之城。抚顺市建设“旅游名城”。本溪市重点发展特色文化与休闲旅游、钢铁物流等优势产业,突出发展以医药为中心的科技研发、物流、会展、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营口市大力发展临港服务业、滨海旅游、温泉旅游等优势产业,不断提升港口服务层级与能力,创建港城联动示范城市。阜新市重点发展煤炭物流、农产品市场、红色旅游等传统优势产业,开辟资源枯竭城市服务业转型发展新天地。辽阳市打造以佟二堡皮装裘皮、弓长岭温泉旅游和宏伟区生产性服务业为产业特色的服务业特色发展示范区。铁岭市大力发展金融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重点发展农产品物流、专业市场、湿地休闲旅游等优势产业,建设服务业绿色发展生态区。
       沿海经济带服务产业集群,突出发展临港服务业,重点建设港航物流、金融、软件与服务外包、商务与会展、旅游、现代商贸、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8大服务业态集聚区,构建辽宁沿海临港服务产业带、辽宁滨海旅游休闲产业带,以港口物流和滨海旅游为突破口加快推进营口—盘锦服务业一体化发展。打造大连钻石海湾、大连大小窑湾、丹东翡翠湾、 锦州龙栖湾、营口河海银湾、盘锦辽东湾、葫芦岛龙湾七大沿海现代服务业发展基地,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先导区。丹东市提升发展边境特色旅游、对朝商品贸易流通、信息科技、电子商务产业,建设我国北方著名边境旅游城市。锦州市加快发展港口物流业,巩固发展滨海旅游、特色文化旅游、生产资料市场、农产品市场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信息科技、会展等产业,逐步发展成为辽西服务业中心城市。盘锦市促进湿地温泉旅游、高端精品商业、商品交易市场、现代物流、品牌会展、电子商务等重点行业提速发展,加快建设跨区域的大型现代化农产品交易集散地、东北重要的物流枢纽。葫芦岛市要以兴城泳装为中心大力推进电子商务特别是跨境电商发展;以绥中东戴河为基地,引导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优先发展;大力发展会展业、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海上中关村”、“海上传奇”城市。
       3、拓展“两翼”——辽西和辽东文化生态休闲旅游区。辽西文化生态旅游区,不断完善牛河梁红山文化旅游区、朝阳古生物文化旅游区、医巫闾山宗教文化旅游区等建设,积极扶持形成以文化(古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为主体,以远古(古山、古水、古化石)为特色,以生态山水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俗文化(蒙古族民俗)旅游为补充的国内知名文化生态旅游区。辽东山水生态旅游区,以辽东生态山水、满族民俗、边境风情等旅游资源为依托,建设成为以生态山水为背景,以边境风情为主题,充分展示多彩辽东自然和文化特色的辽中城市群休闲游憩区,辽宁旅游资源的战略储备区、生态保护区以及国内知名的生态旅游示范区。
 

第五章  主要举措
 

       围绕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结构明显优化、竞争力明显增强的目标任务,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着力”部署要求,坚持“四个驱动”共同发力。实施服务业4大重点战略:做好“加法”,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业态;做好“减法”,改变落后商业模式,加快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做好“乘法”,强化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好“除法”,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不断简政放权,充分释放服务业发展内在动力和活力。

       一、着力完善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
       1、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转变政府职能,继续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清理服务业领域的各类收费,及时废除或修改不符合服务业发展的行政性收费。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开“三证合一”、“先照后证”,实行“一照一码”、“一照多址”,积极推进简化名称登记和经营范围登记改革,加快推进电子营业执照和企业注册全程电子化,健全完善省市县统一的网上审批平台。深化服务企业内部改革,鼓励企业内置服务外包,提高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水平。积极推进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实现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
       2、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建立公开透明、分门别类、管理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放宽服务领域市场准入,凡是法律法规及国家规定没有明令禁止进入的服务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凡是向外资开放的服务领域,都要向内资开放。打破所有制分割和行业垄断,引导民资、外资参与国有服务企业的重组改造,提高服务业领域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产业,加快“三供一业”、公共交通、污水处理等公用事业改革,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以PPP等形式参与投资、建设和经营。
       3、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进沈阳市铁西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做法,适时推广复制到全省各地。支持一批经济基础较好、服务业比较优势明显的县(区)和服务业集聚区,在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途径和办法等方面进行探索。制定实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意见,做好试点的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按照国家和省出台的服务业政策取向,鼓励试点区域大胆实践、先行先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全省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借鉴。

       二、着力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调整
       1、促进集聚发展。完善城市功能区,创新发展模式,引导服务行业合理集聚,建设各具特色的服务业发展载体,形成一批主体功能突出的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依托中心城市、工业集聚地和交通枢纽,重点规划和建设一批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软件、文化创意、中央商务、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立严格的考评体系,不断提升集聚区建设管理水平。
       2、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加快发展新兴高端服务业与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并举,不断提升服务业整体竞争力。引导高端服务业加快发展,通过知识创新、技能创新和管理创新,培育壮大知识、技术密集型高端服务业,抢占高端服务业发展制高点,提升市场竞争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嵌入传统服务业,实现智能化和网络化,不断提高我省服务业发展

上一篇:辽宁省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
下一篇:辽宁省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