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辽宁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经济发展 > > 内容

三部委在线解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5-08-12 17:13:12
1月23日,中国政府网在线访谈节目邀请了工信部、发改委和科技部的领导作客访谈直播间,和网友进行在线交流,解读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和相关内容。主要内容如下:
问:应急产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产业?
答:[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巡视员 景晓波]2014月12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就是国办63号文件。意见发布后工信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这个问题做过较为详细的阐述,大家对什么是应急产业非常感兴趣,我今天愿意就这个问题再做一次解读。要理解应急产业就得了解发展应急产业是为什么服务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我国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应对过程包括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四个阶段。应急产业就是为上述突发事件应对活动提供支撑的产业。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事后恢复与重建阶段时已经进入了正常经济活动,相关产业一般就不再纳入应急产业。为便于大家更形象地理解,我们可以将应急产业与环保产业做个比较。后者是为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压力,前者是为应对严峻复杂的公共安全形势,两者都是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以满足某方面社会需求而产生并得到快速发展的产业。可以说,应急产业虽使用“应急”,但基本涵盖了消防产业、安防产业、安全产业、防灾减灾产业、信息安全产业、公共安全产业、紧急救援产业、应急通信等等,涉及装备、材料、医药、轻工、化工、电子信息、通信、物流、保险等等。
问:在意见当中的应急产业重点方向是怎么样提出来的?
答:[景晓波] 文件起草历时三年,应该说数易其稿,其中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在征求意见过程中,部门、地方和企业提意见最多的就是重点方向。大家都想把自己关心的内容放进去。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对《意见》中提出的应急产业重点方向进行说明。一是怎么确定四个重点领域。回答这个问题可以有许多答案,如果按突发事件种类分类会出现在多个突发事件中都有某一个应急产品的情况,比如应急通信装备;如果按现有产业分类就会出现一个大流水单子,毫无应急特色;现有的分类是按应对过程加应急服务模式,既体现特色,又相互独立。二是怎么确定每个重点领域的方向。为使重点方向更加清晰,我们根据不同重点领域的特点,对每个重点领域进行了二次划分。比如监测预警中考虑每个事件需要的产品极具个性,就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预防防护中主要分为人和物两个方面。处置救援中分为应急准备、生命救护和抢险救援。应急服务中分为事前预防、社会化救援和其他。由于受篇幅限制,可能还有许多好的产品和服务没有放进去,我们也觉得可惜。下一步我们将结合编制国家重点发展的应急产品和服务目录,给予充分的考虑。我想强调的是,文件中确定的应急产业重点方向,与大家工作中接触的应急物资是有所区别的。从处置突发事件角度看,任何工业产品都可以看作是应急所需的物资。而平常我们讲应急物资主要是指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而需要的工业产品,其范围是相对有限的。文件确定的重点方向是在这个有限的范围之内,再选择一些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应急保障水平且具有前瞻性、基础性、紧迫性的专用产品进行的布局。
问:当前我们国家的应急产业发展存在着哪些主要的问题,还有我们国家应急产业科技发展当中存在什么问题?
答:[景晓波] 我国应急产业提出得还比较晚,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现状可以用四句话概括,一是应急产业发展环境得到改善,中央和地方都出台了利于应急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这次国务院出台的这个文件;二是应急产品、技术和服务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一批先进的应急装备脱颖而出,应急服务业态发展迅速;三是应急产业发展力量不断壮大,一些地方开始打造区域性应急产业集聚区;四是应急产业支撑保障了四川芦山地震、人感染禽流感疫情等突发事件的处置。同时要看到,我国应急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应急产业体系不全。主要表现为适应我国公共安全需要的应急产品和服务体系还未形成,应急产品和服务还分散在现有相关产业中;应急产业布局尚不清晰,与处置突发事件应急物资需要就近就急相比,还没有从国家层面统筹规划布局应急产品和服务发展,等等。二是市场需求不足。这是我们调研中企业提到的最多问题,如何构建常态与应急条件下确保企业均衡生产的需求机制,关键是全民公共安全消费需求没有有效的激活,物资储备、重要设施和应急队伍应急产品配置标准尚未对应急产品构成有效的拉动,航空救援等应急服务培育不足,等等。三是关键应急技术装备发展缓慢。这个一会儿科技部会作更详细介绍。我想说的是,反思我们历次处置特别重大突发事件,部分关键应急技术装备一直是制约救援效率的重要因素,比如大深度大吨位沉船快速抢险打捞装备、超高层建筑火灾扑救装备等,这部分关键技术产品还需要依赖进口,可以说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核心技术亟待突破,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意见》对2020年前应急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所需政策措施进行了系统部署,提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健全产业结构、促进集聚发展、促进推广应用和开展国际合作等6项主要任务、在充分利用好现有产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标准、财税支持、投融资、人才队伍建设等5条政策措施。这些任务和措施更加侧重指导性、方向性和可操作性,需要有关部门和各地加大力度推动落实。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参赞 孙成永] 我再从科技的角度谈谈我国应急产业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应急产业和技术进步是直接相关的,近年来,我国的应急产业和技术装备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突发事件的处置现场情况非常复杂,对应急技术装备的适应性、可靠性、安全性要求很高,而我国由于应急产业起步非常晚,产业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依然不强,一些产品技术含量还不高,部分关键技术产品还依赖进口,没有形成核心的技术竞争力,存在一些主要的问题:一是应急技术创新缺少系统性的目录指导,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应急科研研发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重复性。二是应急产业的科技资源分散,缺少统筹和整合,核心应急装备技术研发支撑条件不足。三是应急技术和产品体系条块分割,不同领域的应急技术拥有单位之间缺少交流和合作,导致核心应急装备系统之间互不配套、互不兼容,影响救援效率的提升。 四是有效的产学研应用合作机制尚未建立,应急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市场渠道还不畅通。针对这些问题,也是为了尽快改变应急技术装备核心竞争力不强的现状,《意见》中明确部署了相关的重点工作任务,并明确由国务院相关部门牵头落实。比如《意见》提出要加快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明确提出将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等积极对应急产业相关科技工作进行支持。特别是在自然灾害预警、应急通信、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预防、重大网络安全事件监测预警等领域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应急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核心技术,从而支撑产业发展。 《意见》还提出整合应急产业的科技资源,推动应急产业领域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应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充分利用军工技术优势发展应急产业,推动军民融合。《意见》也提出要加大对应急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持力度,对列入目录鼓励类的应急产品和服务,在有关科研计划中给予支持,还需要探索风险补偿机制,支持重大应急创新产品的首次应用等。
问: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促成了意见的出台?
答:[景晓波]应急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是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应急管理,这是发展应急产业的坚强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构建集国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和国务院对强化公共安全体系、防灾减灾体系、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作出部署。这些要求不仅对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新任务,也为应急产业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方向。二是我国复杂多变的公共安全形势对应急产业发展提出了挑战。当前,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概率更高、破坏力更大、影响力更强,尤其在食品安全、生产安全、信息安全等领域,公共安全形势严峻复杂,防控难度不断加大。应对上述突发事件就要求必须加快发展应急产业,达到提升基础设施和生产经营单位本质安全水平、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和全社会抵御风险能力的目的。三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应急产业发展提供了空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公众安全意识的提高,社会各方对应急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根据估算,2013年专用产品和服务的产值达到近万亿元规模。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我国经济增速已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结构由中低端转向中高端,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求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发展应急产业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活力,扩大社会就业,有望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新常态下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此背景下,国务院领导多次就应急产业发展做出批示,要求加快制定扶持政策。此次《意见》的出台将为应急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更多更优秀的社会资源进入应急产业领域。
问:发展改革委作为宏观调控和经济综合部门,在落实意见内容,推进应急产业发展上将采取哪些措施?
答:[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副巡视员 周平] 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综合部门,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应急产业的发展,在国务院出台这个文件意见之前,我们多年来也从各个角度做了很多工作,主要是围绕着规划引导、政策支持、项目建设等方面。比如说2011年,在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时,就从鼓励类中专门首次把应急相关的“公共安全与应急产品”作为一个专门的分类,列出了43个条目,对相关产品、技术、服务予以鼓励,涵盖了监测预警、救援处置装备还有救援服务等其他领域。2013年经过再次修订又增加到了51项,从这个角度来讲,从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上明确了发展方向和引导的重点支持内容。另一方面,2012年我们和国务院应急办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的《国家应急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加快推动应急产业发展”的要求。在之前的十一五规划中也提过类似的内容,但是没有十二五这么明晰。近年来,还重点对预警发布、应急平台、救援队伍、通信保障、避难场所等应急体系项目建设进行了积极支持。意见出台后,将应急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各个部门、各个领域都有相应的分工,我们将结合发改委的主要负责部分,重点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做好各类规划在应急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应急产业涉及的行业领域、产业领域都是比较多的,是一个交叉性的产业。它的一些内容是通过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中反映的,有的是通过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专门规划进行反映的,所以做好规划对产业发展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基础的工作。此前,我委在牵头编制的交通、通信、水利、物流、疫苗等领域规划中,都突出了应急方面能力的建设。下一步在“十三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中和其他规划当中也要积极做好这方面的衔接,使应急产业发展的项目能够在规划当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二是继续对应急产业有关项目给予支持。一方面是从政策层面,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支持应急产业有关产品服务加快发展,给予一个更好更宽松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是在项目层面,确实对国民经济发展有影响的应急产品,涉及量大面广有共性或者有特性的一些应急产品,无论是在项目的审批、融资、债券等在现有的政策框架内积极给予支持,发挥这些项目的引领作用。三是通过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推动应急产业发展。国家发改委在整个国家应急体系当中负责应急物资保障的牵头协调的角色,在应急物资保障的过程中有不同新的产品的功能要发现出来,一些新的服务的需求要发现,并积极向应急产业转化,应急产业当中有些比较好的技术、产品还有一些服务,也可以在保障过程当中予以强化和推广。
问:在《意见》各部门任务分工中,发改委牵头承担的是“加强应急仓储、中转、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应急产品物流效率”的工作,我们想请问一下,在推进应急物流发展这方面有什么样的打算?
答:[周平]物流行业应该是近几年世界上经济发展当中的一个新的产业领域。特别是电子商务出现以后,大规模跨国公司的产业发生转移,各种物流的需求产生了一个很大的空间。而且不同运输方式之间,不同的主体之间,相互的物流也越来越频繁,在这种情况下物流工作就成为一个社会公共服务的行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应急物流是在物流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分支。从意见出台后,我们也对以前的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梳理,我们觉得一方面推动整个物流业发展,国家发改委正在积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把整个的物流规划好,同时把应急物流作为整体物流的一部分。最近我们牵头编制报请国务院印发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把应急物流工程列为十二项重点发展工程之一。二是结合应急物流本身特点,要把它的本身工作发展好,我们也在组织编制应急物流的发展规划。这里面涉及了一个资源共用,但是它也有它的特殊任务和特殊流程。应急物流是满足突发事件物资需求,将应急物资运送到特定的目的地的一种特殊的物流活动,突发性很强,时效要求高,不确定因素也多,因为事先你不知道时间、地点,不知道物资,不知道运量。所以说这对于第一时间保障人员搜救、医疗救护、通信指挥、生活安置各项生活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控制事态发展,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做好整个应对处置的保障。所以应急物流还是很重要的。但是在发展过程当中,由于突发事件应对处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它的形态、它的一些特征也在发生变化,应急物流的发展过程当中也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我们现在考虑还要解决一些专业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因为它和一般的物流不一样,涉及到一些特定的需求,可能有些是过去的盲点。还要提高物流设施的应急能力,有些物流设施正常运转可以,在应急情况下行不行?还需要专门的技术和专门的管理。再一个提高先进技术装备的应用水平,尽量减少流通当中、物流过程当中的差错,加强物资衔接的准确性。还有就是加强作业流程的组织协调。这样一些核心的问题都涉及到今后应急物流能否健康发展,我们想通过规划以及各个部门在应急物流方面的实践,把这项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化。
问:能否通过一些例子给大家解读一下我们在这个产业中科技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答:[孙成永]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近年来国内应急产业得到了较大的进步。政府主要是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为重点,加强应急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例如通过“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撑研发的“应急平台系统关键技术”,获得了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已在国务院办公厅应急管理办公室以及20多个省市的应急平台建设中得到了应用,近几年甚至还推广到了海外很多国家。目前我们应急产品种类繁多,消防、医疗救援等发展历程较长的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批较为成熟的技术产品,但是不同领域的产品技术发展情况差异比较大。比如高端的关键应急装备产品主要还依赖进口,特别是高端的消防救援、搜索仪器等。但是在国家的支持下,很多产品现在的国产化率已经很高了,工程装备、安置保障装备、后勤保障装备等大部分已经实现了国产化。公共安全作为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的重点领域进行规划和部署,特别是“十二五”以来,科技部统筹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启动了“应急装备”重点专项,重点围绕着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监测控制物联网技术应用,应急保障等开展了攻关,相关的成果在2013年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地震等一系列突发事件的应对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积极支持应急产业相关科研平台建设,如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组建了国家救灾应急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2012年在应急装备领域批准成立了“应急救灾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问:《意见》中描述通过国家科技计划,包括专项、基金等对应急产业等相关科技工作进行支持,请介绍一下怎么样通过这些专项基金的支持推动应急产业领域的科研及相关平台体系建设?
答:[孙成永]刚才我已经简单地说了一下,首先通过科技计划、通过研发,我们在应急装备、应急平台,特别是战略联盟,战略联盟也作为平台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实际上因为现在国家正在进行科技体制改革,所以下一步,我们将会同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相关部门,在中央申改小组的领导下,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做好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管理改革方案的实施,特别是要结合科技专项优化整合工作,与相关部门共同配合,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在用好财政科技投入的同时,引导全社会资源向创新配置聚集,进一步加强有关公共安全领域和资金配置的统筹协调。下一步,特别是2015年科技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做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研究编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目前,我们正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十三五”科技规划公共安全领域的专题研究,就应急产业相关科技工作进行需求凝练和顶层设计,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人才专项等进一步加强对应急产业相关技术装备的研究开发与示范应用,重点推动应急产业领域科研平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
问: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机构呢?现在应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能够在产业发展当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现在的发展现状怎么样?下一步我们要怎么支持和扶持这些机构的发展?
答:[孙成永]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这是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载体。联盟的主要任务是组织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产业技术标准;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实行知识产权共享;实施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联合培养人才,加强人员的交流互动,支撑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2011年8月,由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中科院电子所、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北京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国内应急行业产学研机构自发组建成立“应急救援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3年10月,该联盟获得科技部批准列入国家级试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盟在整合行业内优势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紧密型技术创新合作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在应用技术产品联合开发、科研基础条件共享等方面搭建了良好的平台。2014年,联盟通过了解成员单位的技术优势,针对国家产业部门和地方的研发需求、成果落地转化的应用需求,牵线搭桥,组织对接,促成了受限空间危化品突发事故应急处置装备、轻型高机动应急救援车族、海上溢油新型围油栏系统等研发合作的开展,这些都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也得到了应用。另外,联盟目前已集聚了十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军需品技术检测中心、工艺中心、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平台。联盟成员单位研发的技术装备在北京7·21水灾、四川省雅安县芦山地震等灾害应对中发挥了实效,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联盟作为社会化的非盈利机构,在下一步深入推进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过程中,科技部将继续积极探索和推进联盟在应急救援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例如说委托联盟参与应急产业科技发展的需求调研和战略研究,作为国家科技计划的项目组织单位,促进科研单位、企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与政府应急管理的供需对接等。这都是为了促进联盟更好地发展,同时依托联盟为国家应急产业发展做出他们应有的贡献。
问:现在各地是否非常重视应急产业的发展?是否形成了产业规模?怎么样来鼓励产业的发展?比如说怎么样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怎么样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的能力?
答:[孙成永] 集聚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规律。据调研,一些地方政府对应急产业和应急科技高度重视,例如,北京、广东、安徽等多个省市已将应急产业单位数千家列为重点支持的战略新兴产业。截止2014年6月,全国已经涌现了东莞、乐清等多个应急产业聚集区,聚集了应急产业相关企事,年产值达4000亿元;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出现了北京应急救援科技园、安徽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园、重庆西部安全应急产业基地等十几个正在规划或建设中的应急产业相关产业园区,其中在北京、重庆等多个应急产业园区规划的年产值规模都在500亿元左右。另外,北京市还将应急产业技术创新列为《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重点支持的12个重大专项之一。2015年,科技部将根据地方政府的发展需求和产业布局,加强区域创新分类指导,加快推进区域创新全面改革试验,支持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建设区域创新体系,鼓励区域联合,协同创新,完善区域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布局,发展壮大一批“科技小巨人”。同时,推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和相关配套措施制定,加快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和市场效益,创造新的增长点,培育新业态,带动新就业,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这些工作如何落地,就需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各具特色的相关产业集聚区,打造区域性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
问:在应急产业方面,国际科技合作是什么样的一个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答:[孙成永]现在我们国家非常重视国际科技合作,我们与100多个国家签有国际科技合作政府间协定,在应急技术装备国际合作方面,我们也一直遵循“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如通过“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由清华大学、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北京辰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研发的公共安全应急平台核心技术,在实现了我国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系统和装备自主创新和技术跨越的基础上,结合海外多个国家的需求,完成了成套的、可输出国外的国家公共安全平台和城市公共安全平台系统,并已在厄瓜多尔、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多国应用。厄瓜多尔总统曾在其国内媒体公开表示,感谢中国把最先进的技术带入拉美。另外,去年10月,科技部同德国教育研究部签订了“2015科学年:未来城市”国际合作联合意向声明,对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公共安全问题,特别是将环境灾害、自然灾害应对解决方案的科技合作纳入声明中。 今年,科技部将深化科技全方位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拓展创新发展国际空间,我们将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应急产业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鼓励相关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应急先进技术和先进服务理念,提升企业竞争力;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引进更多应急产业创新成果在我国实现产业化;也支持我们的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鼓励企业以高端应急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
问:《意见》部署的29项主要任务当中,工信部牵头的有8项,参与的是7项,而且还有一些是要积极主动推动的,工信部在贯彻落实《意见》方面的部署和安排是什么?
答:[景晓波]工信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科技部开展了多个宣传活动,今天的在线访谈也是重要内容之一。下一步,工信部主要从三个层面落实文件,一是承担好牵头工作,二是做好工信部负责的工作,三是指导地方开展工作。在牵头工作方面,主要着手建立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牵头的应急产业发展协调机制,根据年度工作任务安排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开展督查。在承担任务分工方面,工信部将联合有关部门编制重点应急产品和服务目录,推动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应急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基地建设,建立应急产业重点企业联系机制,着手研究应急产业统计制度,加快国际合作交流,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应急产品认证制度和应急产业标准,筹备建立应急产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等。今年我们还将推出应急产品推荐指南,这也是落实文件的重要方式。在指导地方方面,工信部将加大调查研究力度,制定工业行业发展应急产业实施意见,鼓励基础较好的地方和企业率先发展,及时总结地方和企业好的做法并复制推广。

上一篇:应急产业:急需突破核心装备技术
下一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